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第三节--各地摄影艺术团体的兴起

2007-09-14 来源:未知 责编:未知

广州的摄影团体

 

        广州濒临南海,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地近港澳,所谓“欧风东渐”之时,自然可“得风气之先”。广州是我国最早传入摄影术的地区之一。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业的照相馆已有数十家,从业人员近一百。早在1919年,广州照相馆职工,就建立了自己的同业行会——广州摄影公会。到1922年初,顺应时代潮流,改名为广州摄影工会,选举邓肇初(民镜映相店技师)为主任,方清泉(影业公司经理)为副主任,下设讲演、月刊、营业、研究、贮蓄、夜学等6个部。1922515出版了《摄影杂志》月刊,这是我国最早的摄影期刊,张雨苍为主编(月刊部主任)。广州摄影工会还开办过定期的摄影讲座,由邓肇初、张雨苍等主讲。开办了影业公司,不但吸收广州的职工,广东省各县和港澳地区的照相业职工,也纷纷加入这个工会。但它还是个劳资双方参加、技师和徒工结合在一起的同业行会,不同于以后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这个工会1926年经过改组,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广州工人代表会”和广州起义,遭到国民党的镇压。

        1926年,由广州摄影家潘达微、刘体志、傅秉常、李崧等组成景社,也称冷庐景社,曾多次举办展览。潘达微和李崧等还多次送作品参加上海华社举办的展览,并送作品参加国际摄影沙龙。刘体志出版了摄影作品集《美影集》。193155,组织五五旅行团到桂林、阳朔旅行摄影,参加的有潘达微、刘体志、罗植、傅秉常、高奇峰、高剑父、陈濂仲、陈树人、伍朝枢等共25人。这在我国摄影团体的活动中是不多见的。

        1932年,广州培英中学师生组成“白绿摄影学会”(简称白绿社),主持人是该校美术教师何铁华。1935年,何铁华曾任岭南大学“日本文化观察团”副团长赴日旅行,回广州后举办了“铁华游日摄影展览”,在广州青年会展出,观众逾万。后北上到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平展出。回广州后又举办了“铁华北游影展”,同时出版《铁华北游影集》。白绿社初期社员只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100多人。出版了《白绿》摄影集4期。在193648出版的《白绿》第2集上,编者以《我们之间》为题写道:“我们不象以前人们以为摄影只是有钱阶级的消遣品,于大多数民众是没有关系的事”。“我们的研究摄影艺术,并非用来消遣我们的宝贵青年时光,也并非为着我们‘个人的’或摄影艺术本身而努力,而是‘集体的’‘群众的’,利用我们的工具——摄影——表现我们的思想与意义,联系着大众的心境,到达人类真的自由平等的大时代里”。在“为艺术而艺术”风行之时,白绿社明确提出他们研究摄影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摄影艺术本身,而是要把摄影艺术作为工具,去联系群众为人类真的自由平等而奋斗。这在当时摄影组织中是仅见的。白绿社在日军侵占广州后停止活动。

        1935年,郑皓初、麦绍基等发起组织红窗摄影研究社(简称红窗社),曾发展社员50余人,中坚分子是原景社的摄影家刘体志。1936年以后,红富社的摄影师刘凤五等,又另组织虹社,但刚成立,广州就陷落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了。

 

南京的摄影团体

 

        1928年秋,由张篷舟、金满城、王峰蝶发起,组织美社,“本社以联络美的摄影同嗜,扩大美的摄影运动为宗旨”。开始时有社员12人,最后(1945年)曾发展到78人。共举办过3次影展,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会和比国博览会,1931年出版过一本《美社照片选刊》,共选登照片100幅。美社的第1次展览于1928122527日在南京通俗教育馆举行,展出照片160多幅,另有照片集13本共1000多幅,摆在桌上任人翻看,还有上海光艺、中华两大照相馆放大人像照片10多幅作为号外展品。冒着风雪前去参观的有1000多人。第2次展览(1929年秋)和第3次展览(1933年春)都是先在上海后到镇江、南京展出。这3次展览都选了2530幅出过专集。美社的成员主要在南京,但也有不少在上海。大多是报界、教育界,出版界、美术界的头面人物,也有不少是国民党的军政要员。

        1930年,南京金陵大学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成立镁社,目的是“陶冶性情,提倡摄影艺术”,成员主要是学生,以屠哲隐、潘剑伟为指导,曾举办过多次影展,在南京也有过一定的影响。

        1935年春,王洁之、姚少沧、周兆丰等发起组织南京影社。有社员30多人,社址设在估衣廊美利生照相馆。拍摄了不少报道文化界活动的照片,如田汉、阳翰笙、欧阳予倩等的中国舞台协会和马彦祥、曹禺等的联合剧社演出的成套照片,许多都是王洁之(署名陈酒)和姚少沧拍摄的。南京影社的成员有国民党的官吏、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他们曾编辑过《南晚画报》作为《南京晚报》每周附刊,参加过第2次全国美展。也筹备过影展,终因抗战开始未办成。

 

有较大影响的其他摄影团体

 

        二三十年代摄影发展比较快的上海,除华社、黑白社外,各种摄影团体有数十个之多,其中活动较多、影响较大的有中国摄影学会、上海摄影学会、三友影会和复旦摄影学会等。

        上海的“中国摄影学会”是由林泽苍发起,于1925822成立,会址设在南京东路138号,曾编印过《摄影画报》、《增广摄影良友》等不少摄影书刊,也组织过多次“全国摄影比赛”和“全国摄影展览”;号称会员数千人,在我国有一定影响,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

        上海摄影学会是1934年成立的,主要成员有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黄钟长、邵卧云等摄影家,在19351937年间,曾举办过3次展览会,会址就设在滇池路120号胡君磊的家中。

        三友影会是1930年前后出现的,它的成员开始是郎静山、黄仲长和徐祖荫;后来刘旭沧加入这个影会,实际是4人,后来徐祖荫退出,仍是3人。三友影会的目标是把中国的摄影作品送到国际摄影沙龙中去,以达到在国际影坛上有中国的地位,同时把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向国外宣传,以抵制当时外国某些摄影家的歪曲宣传。他们于193211月也在上海搞过影展,把出售作品的所得全部用于救济东北难民。他们曾结伴而行,到大江南北以及山东、山西、北平去旅行拍照。从1931年到1937年,他们投寄国际沙龙井入选的摄影作品有1000多幅,获得各种奖牌数十枚,展地遍及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三友影会对中国摄影作品打入国际影坛,提高中国摄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复旦摄影学会在上海高等学校如震旦、同济、大同、沪江、圣约翰等大学的摄影学会中,是最活跃的一个。1931年,在3次影展的基础上出版了《复旦摄影年鉴》,对推动各种学校摄影组织的活跃,起了一定的作用。

        北京的摄影艺术团体,继光社之后,以银光社影响最大。北平银光社成立于1935年初,是青年会中的一个组织,由魏守忠和蒋汉澄任指导,李黎轩任社长,舒有谦任秘书兼会计。19363月举办第1次展览,除在北京展出外,还去太原和保定各展出一周。1937年初举办了第2次展览,目的是“我们想我们的作品也能卖几个钱,扫数送给那冰天雪地中浴血抗战的绥东战士”,让“为我们舍命的同胞们吃一杯热水,助助他们沸腾的血。”在汉口出版的《华昌》摄影杂志分别为这两次影展出了专号。

        天津的北洋摄影会,在1928年曾举办过二届影展并进行评选,后曾拟出版摄影年鉴。(第二次影展是19287612日,地点在中原公司光学部,据称观众有二万人)

        福州摄影学研究会,成立于1927年底,发起人是郭可光、姚岱梁、何尔赓三人,后改名为福州影社,社址设在福州扬桥巷31号郭柏旸家里,曾筹办过摄影展览。

        江苏无锡,1936年夏由王劳生等发起,组织了雪浪影社,社员有王劳生、陈葭生、王南荪、曹志白等10多人。1937年,元旦,在无锡公园同庚厅举办第1届影展,展出12个社员的134幅作品,三天内观众超过5000人。后汉口《华昌》影刊出了专号。

        二三十年代,各地摄影组织蓬勃兴起,宁波、杭州、苏州等地都较早有了摄影组织,桂林以及四川、河南、云南等地也有摄影组织,甚至浙江省吴兴县的双林镇,也成立了黄鹤摄影研究社(由黄笃初发起),研究摄影艺术,已深入到中小城镇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