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亦师亦友的摄影艺术家陈复礼

2018-09-28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曾家杰 责编:张双双

文/曾家杰 (香港)

9月12日早上9点半钟,陈复礼老师的侄儿卓雄来电话告诉我:“您的好朋友我的伯父昨晚走了!”我马上给邱燕大嫂(陈老的媳妇)打电话,她证实陈老在医院去世了,11日的晚上。她说:“没办法,人老了!”从陈老不良于行的时候起,大嫂陪伴著他接见前来探望的朋友。我表示惋惜,挂线前对她说:“陈老是我们香港摄影界敬爱的领导,有什么事情要帮忙,只管吩咐。”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陈老身体一向很健康,人也很乐观,我一直期待他能像郎静山一样活到一百多岁,而他,就是那么谦逊无求,九十岁那一年他说能活到九十三就够了,九十三岁那一年,他说能够活到九十七就够了。现在,他以103岁高龄带著崇高的品格、卓著的声誉走完人生路。他在摄影艺术领域取得的过人成就,他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感情,获得人们充分肯定和衷心敬仰。

他的一生是无悔的一生!

陈老终于离我们而去。我心情沉痛之余,还有强烈的内疚,为未能在他最后的岁月多去看望他而感到内疚,我欠他提携之恩,我不会忘记,还欠他一篇序言。有一年,福建某出版社要为陈老出版摄影集,陈老著我写序,我搜索枯肠,只觉得压力太大,脑海一片空白,就是写不出来。当时我也特别忙碌,陈老要到福建去,给我也买了机票,我就是无法抽身,不能退票,机票的钱是白白浪费了。这件事《福建画报》原主编胡国钦是知道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文字实在算不了什么,要我写序,实质上是想给我机会。出于同样的鼓励动机,陈老在1985年出席了我的个展《法国夏日风情绘》开幕式,法国驻香港副总领事作为主礼嘉宾,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275.jpg

1985年陈复礼出席曾家杰摄影个展开幕式。左起:香港摄影前辈罗苏民(曾家杰的摄影老师),曾家杰,法国副总领事,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陈复礼

陈老和我相差23岁,在香港互相认识是一种缘分,我们各有一段时间生活在越南,同有过海外华人的身份,又是何等巧合!陈老之于我,亦师亦友,是我的伯乐,是我的恩师;我们志同道合,是朋友,是有著共同理想和共同语言的朋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内地文学艺术界掀起了一股向外界上下求索的大潮。1984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跨出了与港澳地区交流的第一步,陈复礼等前辈摄影家牵头,促成港澳摄影界第一次大联合,十二家摄影学会1985年组团回访北京。我当时是个小辈,得陈复礼点名成为访问团中的一员,并给我任务,分组交流时参加青年组,负责回答或然难以应对的问题。在北京美术馆港澳摄影作品大展中,我的参展照片《散漫的一脚》意外地以超现实主义意蕴引起回响,我接受了原《大众摄影》编辑高琴的访问,从此开始了我与内地摄影界的长期交往。

香港摄影界素有爱国传统,从1958年起组织庆祝国庆活动,年年风雨不改,陈复礼是筹委会主任委员。我在1986年起当上筹委会的副秘书,从此,陈复礼主委在国庆联欢会上的演讲词,有些是我执笔的。陈老后来引退,黄贵权医生出掌主任委员一职,我获委任为副主任委员。

37602.jpg1993年陈复礼、郎静山、吴印咸、曾家杰在全球华侨华人摄影家影艺研讨会上(左起),研讨会由港澳摄影协会主办,地点在珠海。

为了巩固港澳摄影界大联合的成果,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陈复礼等前辈筹划成立港澳摄影协会,我参与了筹建工作。协会成立,陈复礼是创会会长,我是首任秘书。在会长支持下,我策划组织了两届全球华侨华人摄影家影艺研讨会。1993年第二届研讨在珠海举行,得到中国摄协副主席杨绍明的协助。北京吴印咸( 1900-1994)、台北郎静山(1892-1995)应邀出席,加上主办方的陈复礼,这就是后来为人尊称的“三老”,研讨会促成三老第一次聚首,但也是最后一次。

1987杨绍明在荷赛为中国摄影取得零的突破,要到阿姆斯特丹出席颁奖礼,他需要一位外语翻译,陈复礼在香港摄影界物色人选,因我略懂英语和法语,最后决定由我去。

361.jpg 1992年 楊紹明率团访美,楊紹明、陈复礼、胡越、沈延太(不入镜头)及曾家杰(摄影者)在华盛顿访问基辛格。

274s.jpg

1992年陈复礼、简庆福和曾家杰在纽约。

37001.jpg  

1992年陈复礼与曾家杰在华盛顿。

274s.jpg

  1992年陈复礼与曾家杰仔美国。

1992年时任中国摄协副主席的杨绍明率领一个由内地和港澳台地区摄影家组成的访问团去美国,陈复礼、简庆福和我是访问团的香港成员。代表团到了华盛顿,杨绍明、陈复礼、胡越、沉延太和我五人访问基辛格。在基辛格的办公室,我看淮机会抓拍了一个访谈镜头,去年第一次翻出了底片,亲自放大后参加了两个银盐黑白联展,引起参观者的关注。我的疏忽换来遗憾,陈老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张历史性照片呢!

360^02a.jpg

1991年陈复礼与郎静山在台中市博物馆,陈复礼摄影展在馆内举行。

360^01a.jpg

1991年郎静山等在台中市博物馆观看陈复礼作品,左起:周志刚、周鑫全、(观者)、陈复礼、郎静山、郭仪。

360^03a.jpg 1991年陈复礼鱼郎静山等在台中市博物馆郎老集锦摄影长卷前合影。

香港素有“沙龙王国“的美誉,我则喜欢在纪实摄影的独木桥上踽踽独行,但这并不影响我和陈复礼的关系,他并不漠视纪实摄影的存在价值。1994年,作为中国摄协副主席的陈复礼推荐我出席摄协在贵阳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纪实摄影,陈复礼和简庆福也出席了。陈复礼一向主张画意与纪实相结合,《摄影画报》主编麦峰曾经和我就这个命题探讨画意形式美与社会纪实内容的矛盾冲突。研讨会是我国摄影理论界首次就纪实摄影的定义、功能和拍摄方法等方面交流看法,初步得到的共识是要抓拍,反对摆布,轻形式,重内容的社会意义、即时性、真实性和可信性。陈复礼专心聆听,我想这些讨论一定会引起他对纪实摄影特征与功能的反复思考。

香港回归祖国,百年屈辱得以昭雪。1996年,香港摄影界要成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筹备委员会,陈复礼是主任委员,我是秘书长,负责策划并主持第一线工作。迎回归庆回归活动得到新华社文体部处长欧阳杰(原《大众摄影》主编)的指导和协调,时间跨度大,内容充实,号召力强,参与人数多,假九龙公园举行的摄影游园会盛况空前,在香港摄影史上写下新的篇章。我后来以筹委会秘书处名义写了一份工作总结汇报,刊登于《万紫千红庆回归》摄影集上。陈复礼说工作汇报应该署上我的名字,我则始终认为我自己还是低调一点好,然而他的多番好意我是铭感于心的。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陈复礼和我获邀作为香港摄影界代表出席6月30日晚上至7月1日中午的多个典礼与宴会,见证了中英两国政府首长共同主持的香港治权交接仪式,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成立。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每年在10月1日举行的庆祝国庆官方酒会,陈复礼和我都是贵宾。

275.jpg  1998年香港摄影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9周年联欢晚会,筹委会委员上台祝酒,司仪曾家杰致祝酒词。主委陈复礼,筹委中有钱万里(已故)、麦峰(已故)、谭宁(已故)陈绍文(已故)、颜震东(已故)麥柱發、余成德、周奕、廖群、伍小儀等。

陈复礼的办公室和寓所还在上环的那段时间,大约每月一次,约我到上环的一家韩国餐馆吃午饭。我们无所不谈,谈摄影,谈生活,谈国事。九十年代某个时期,眼看国家财政困难难以清偿到期的外债,陈复礼忧心忡忡,其后峰回路转,他喜形于色。改革开放后,内地摄影人有了出国的机会,有个别重量级人物拍摄和发表了一反常态的照片,陈复礼摇头叹息。2003年,我获得法国政府颁授学术教育骑士勋章,这是一个颇高的荣誉,我不想张扬出去。有一次在吃韩国菜的时候说起这件事,他听了为我高兴,他说:“这是好事,是对你品格的肯定,是对你为中法、港法文化交流所做贡献的肯定。”

人在高处,受到的赞美多,人们对他的期望也大。陈复礼是一位谦谦君子,不会过分沉醉于赞美之词,对待不同的意见则认真聆听,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1984年香港摄影家冯汉纪参观他的摄影近作展之后,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记忆所及,要点有二:一是说他的画意摄影新作未给人带来惊喜,二是说他的“影画合璧”不成气候。冯文引起了强烈反应,同意的人有多少我不清楚,群起为陈复礼发声、为沙龙画意摄影护航的人就很多。也有朋友叫我加入论战,我觉得冯文虽然写得不太客气,但从学术角度分析,这只是个人意见,既有不恰当的地方,又不是全无道理。因此,我保持沉默。

陈复礼在1960年代初创办《摄影画报》,向海内外华人提供难得的学习摄影平台,为培养摄影人才做出了贡献。冯文在《摄影画报》上“发难”,编辑部采用前没有知会陈复礼,他内心当然不高兴。然而,他三缄其口,不加辩解。其实,他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摄影方向、理念和实践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对的就坚持,不足之处就视为攻关的目标。然后,以沉着而焕发的精神、脱胎换骨的姿态再出发,一方面彻底清理沙龙摄影的残余影响,大胆吸收当代艺术的精髓,另一方面坚持人文主义,走彰显中国文人气派的道路,他的境界有了飞跃。

1988年在路过农村的车子上,透过挡风玻璃拍摄的《春雨》,以带西方油画笔触的模糊影像传达春到农村的信息。1988年的《破晓》,就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画中有深意,暗喻乌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终结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大众送来了破晓的黎明。1996年周庄举办第一届旅游节,主办单位邀请了香港一批摄影家去采风,陈复礼、简庆福和我去了。陈复礼的《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拍摄的。这张作品反映了他敏锐的视觉思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镜头聚焦于一座石桥,岸边有酒家,桥上有行人,桥下水面有倒影,倒影在缓慢的水流中晃动。照片冲放后,把它上下倒置过来,就出现了酷似步履不稳的人醉眼看小桥流水酒家的影像,陈复礼进而借用诗句—晚唐诗人王驾《社日村居》中的“家家扶得醉人归”点题,从而映照老百姓丰衣足食的生活情趣。

在摄影照片上赋诗、题词、署名、钤印,有一段时间蔚然成风,借此营造诗情画意。其中有些“作品”,景色平凡,题词庸俗,字体别扭,有识之士认为刻意模仿传统水墨画不可取,徒惹东施效颦之讥。事实上,诗情画意是在作品孕育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全无品味的人,尽管华裳加身也不会变得有品味。陈复礼显然深明这个道理,他中后期的作品(“影画合璧”是另一回事),都保持了纯摄影的风貌。例如《千里共婵娟》那么天衣无缝的佳作,引人遐想,予人优雅的审美感受,再加什么上去,无疑只是灾难。这幅作品还有一个特点,画面的中线分割背离黄金分割的金科玉律,构图大胆创新,中国气派依旧在,陈复礼博取众长有以致之。

324.jpg

1996年曾家杰在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上发言,研讨会在汕头市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老人摄影学会主办。

陈老是广东潮州人,1996年陈老八十大寿,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老人摄影家协会在汕头大学联合举办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我到了汕头,漏夜赶稿,在研讨会上谈了我的一些看法:

“说陈复礼博取众长,其中包括现代主义似乎匪夷所思,但这是事实。当我多次点出一些新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蕴的时候,例如题材生活化、平民化,内涵的朦胧性、多义性,又例如《除恶务尽》近似未来主义的动力感,《养尊处优》的大色块构图,陈复礼说:‘人家的东西若是不无道理,好的就得学。’有一个时期,陈复礼心事重重,欲说还休,忧患意识挥之不去,只好藏在照片里。魂,静悄悄地潜入画面,嬉笑怒骂一番,极尽反讽能事。陈复礼始终是入世的,不仅‘不随黄叶舞西风’,还要‘拼将余热献山河’。他藉东洋丹枫红叶景,抒发炎黄子孙万缕情。”

“影画合璧”是陈复礼在摄影领域的一种创新或一种尝试,始于改革开放之初。陈复礼因他的摄影大家、全国文联成员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认识很多方从牛棚解放出来的画家书法家。他选取了画面留有某些空间的照片,请书画家朋友在画面上“补笔”,例如画画,题词,署名,钤印。虽言“补笔”,实际上是两位艺术家的对话,是书画家的第二次创作。书画家经过艺术思维,在原有画面上适当的地方增补书画元素,或强化原作的意蕴,或以原作为背景述说一个新故事。以陈复礼拍摄的一幅秋江图为例,墨绿色的水面倒挂着秋林,黄永玉在其上画了四只鸭子,鲜红色的嘴,雪白色的羽毛,划破四野无人的寂寥,增添了大自然的意趣。他并在画面外的白边上写说明:“辛酉年秋日为复礼兄秋江补鸭四只浮萍数点迺谓秋江水冷鸭先知也”。这就是“影画合璧”作品。

“影画合璧”作品在陈复礼1984年的个人近作展中首次亮相,使人眼界大开,同时也招来批评。冯汉纪认为摄影应该有所突破,但“影画合璧”的方式不是摄影突破应走的道路。又由于相纸与绘画颜料不能有机融合,摄影画面与绘画元素的结合显得干瘪而生硬。陈复礼对这些看法有保留,诗书画合璧既可见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摄影与绘画这两种平面视觉艺术就不可以进行结合的尝试呢?我也举出西方当代艺术呈现的混合媒体例子,至于绘画笔触颜料如何在相纸上水乳交融仅属技术性问题,这可在技术性层面设法解决,例如尝试采用绒面相纸代替光面相纸,画家在相纸仍未干透之前下笔等等。

陈复礼的“影画合璧”尝试没有停步,积累了大批独一无二的作品,应邀参与“影画合璧”创作的有刘海粟、吴作人、吴冠中、李可染、李苦禅、黄胄、黄永玉、范曾、韩美林、邵宇、黄苗子、何海霞、程十发、古元、郁风、启功、关山月、赵少昂、华君武、宋文治、饶宗颐和张仃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岁月无情啊,后来,这些艺术大家中大部分人还比陈老早走了一步,“影画合璧”的原作变得更加珍贵。

1992年陈复礼应台湾郎老邀请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中山画廊办个展,展出的包括“影画合璧”作品20幅,我一个人全程陪同陈老到台湾去,其实到台湾去陈老是第一次,我是第二次。陈老在日本做牙医的儿子赶到台湾来,他也要一睹老爹的艺术风采。

郎静山之于陈复礼,年龄相差24岁,同样是亦师亦友。郎静山以“集锦摄影”闻名遐迩,正是1944年他在法国杂志发表的“集锦摄影”作品,以其诗情画意和“多底分放”的精湛技艺激发了时年28岁旅居越南河内的陈复礼对摄影的兴趣和追求,其后陈复礼曾慕名寄出照片求教于郎静山。陈复礼作品在台北展出期间,画廊里的一面墙壁挂着郎老的一幅摄影长卷,展览厅里挂着的是陈老的作品,郎老开拓的“集锦摄影”与陈老独创的“影画合璧”擦出了火花,在不约而同的洋为中用共识中,一起显示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的传承。

陈老在摄影征途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涉及的范围颇广,如何恰如其分地标签陈老,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陈老摄影成就的重要问题。

陈老接受过沙龙摄影的熏陶,在国际沙龙摄影比赛中获奖无数。那么,陈老是沙龙摄影家吗?陈老热爱祖国山河,拍摄了很多如诗如画的风景或风光作品。那么,陈老是风光摄影家、画意摄影家吗?陈老也拍摄了不少不离地的、有生活气息的纪实性作品,那么,陈老是纪实摄影家吗?

322.jpg  

2009年蔡焕松、丁遵新、李伟坤及曾家杰探访陈复礼。

(13) 2013.01.06 探望陈复礼01a.jpg

2013年曾家杰探访陈复礼,在陈复礼家一起看摄影画册。

陈复礼涉足沙龙摄影大约十多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参加摄影学会和国际沙龙摄影比赛几乎是学习摄影、获得摄影潮流信息的唯一途径。尽管五十年代纪实摄影风行世界各地,对沙龙的审美观产生过或多或少的正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现实生活内容的摄影也随之在香港兴起,这是陈复礼多幅好作品在国际沙龙评比中获奖的原因。但是唯美仍然是沙龙摄影的核心价值,生活摄影不久就陷入低谷。一入侯门深似海,能跳出沙龙怪圈的人不多,陈复礼毕竟是一个眼光远大的异数,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以求真善美的统一。1965年前后他大致上脱离了沙龙摄影,并在随后的日子逐渐彻底地摆脱沙龙摄影的惯性羁绊。

陈复礼的风光摄影不是一般的风光摄影,他的画意摄影不是一般的画意摄影。他在这个范畴的摄影,画面结构承传民族传统中的平面艺术审美基因,他既不刻意模仿水墨画,也不刻意回避气韵生动的布局要求。他追求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情景交融的意境。作品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外有象,意在象外。陈复礼的情,既有家国情,也有关心百姓寒热之情。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富诗意,有人赞誉他是摄影艺术中的王维,我则认为他更是摄影艺术中的杜甫。如果以此为据,把陈复礼定性为风光摄影家或画意摄影家,也不太准确,因为陈复礼提出了“画意与纪实相结合”、“以画意为经,以纪实为纬”的艺术主张,接地气的,有生活内容的纪实性作品在陈复礼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不容忽视的数量和分量,这从他本人的自选摄影集中,从客观的评价中都得到证明。

为定义摄影的门类,理顺和规范不同门类的摄影各自的摄制方法,人们倾向于把摄影分成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两大类。据此,我个人认为陈复礼的风光摄影作品、画意摄影作品以及有纪实性的生活摄影作品,全属艺术摄影作品范畴,陈复礼是一位艺术摄影家,或摄影艺术家。是逾半世纪在艺术摄影领域登峰造极的实践,使他在2009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在2014年取得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的桂冠。

3471.png  2016年贺陈复礼百岁大寿,曾家杰与胡培烈(左4)、伍小儀(左6)等合影。

3472_.png

2016年贺陈复礼百岁大寿,胡培烈、澳门谭启汉、曾家杰和澳门郭敬文(左起)。

德高望重的摄影艺术家陈复礼先生走了,他的人品作品永存人间。我衷心祝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并赋诗一首以表达我作为晚辈的哀思:

家国情怀寓景中,

影坛造诣世人崇。

提携后学深恩在,

忽报仙游泪眼朦。


曾家杰,摄影人,摄影写作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ARPS 1983)。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顾问、前任副会长,香港创意摄会名誉顾问,澳门数码摄影学会名誉顾问。

法国新闻图片社特约自由投稿人,曾是香港《良友画报》、《文汇报》、《新晚报》等报刊杂志的摄影专栏作者,多家摄影学会摄影课程导师,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审批员。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