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理论评论 | 袁洁: 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提升批评与学术的有效性

2020-08-27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袁洁 责编:张双双

摄影培训教师袁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上发言。

我是做自媒体摄影培训的,从2012年到2020年这8年期间,主要接触的是市场上的摄影人的声音,我觉得有几点可以谈一谈:

一,自媒体摄影评论人的特点和状况

摄影评论本质上在中国摄影语境下是需要一个平台的,平台赋予评论角色的正当性,自媒体摄影评论往往没有平台,因为平台缺失,导致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就是他们敢说,比如很多对于摄影现状的思考,很多问题都谈的很广,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但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大多数的言论缺乏系统学术的严谨,属于现象学的发现,只是提出了问题,却很难去解决问题。摄影师可以作为旁观者,但做理论的如果只停留在现象学是不行的,还是要努力的去找到合理的学术方法去阐述论点,但自媒体的摄影评论者普遍缺乏这种能力。

他们大部分人的学术观点是非常发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对待一个核心问题也只是表面的隔靴搔痒,可能偶尔会带有敏锐性,却很难形成长期的深入研究,更难形成自己的学术品格。

二. 自媒体摄影评论人的发展变化

在2012年那会我开始做大众摄影培训,那会的手机摄影还没有兴起,上网还是传统的电脑为主,但在2016年开始,微博,微信订阅号出现,还有2018年开始的今日头条、抖音等以数据和算法为特点的新媒体出现后,大量的摄影人开始转战自媒体。

自媒体本质上看上去很美丽,但真的做起来发现所需要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现在微信对原创的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短视频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一篇学术性强的文章,贴上去都可能没有什么人看,在这个消费时代的快节奏的挤压下,摄影评论的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变化主要是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摄影评论是用文本,用大量的文章和扎实的研究资料来说话,但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的特点了,摄影圈在小视频这块的转型其实还是比较晚的,我看很多绘画,书法、文学等知名人士已经转战在小视频上发力了,录制1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抖音上发表的人很多,这块摄影还需要起步。

不要小看这短视频,他们虽然一条录起来很简单,但如果需要长期输出,就很考验评论人,而且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学术观点,本质上是从理论人变成了主持人,这对人的要求无形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现在短视频是团队作战,个体也是很难单独胜任的,特别是在选题上还要既要兼顾学术性,还要兼顾大众文化的特点,要做到既不枯燥,又不晦涩,在几分钟就解决清楚,这个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存在自媒体人与官方媒体互相不搭接,互不关心,各玩各的现象。有哪些在摄影方面做的好的自媒体人?他们都借助的是哪些互联网平台?他们的内容是什么方面的?分别有多少粉丝量?他们内容的优势在哪?团队的稳定性如何?这些可能都是官方媒体非常陌生的。

三.传统媒体的未来畅想——合作双赢

传统媒体接轨市场有点缓慢,总有一种慢半拍的感觉,自媒体由于自谋出路,被迫需要去是适应市场和学习,但是这种传统媒体的转变可能是早晚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我就说我在2018年出版的《来!这样学摄影》,这书已经不算新书了,2018年10月出版的,在今年2020年4年的时候录制了15个小视频,每个都是1分钟,在各大媒体,比如今日头条,抖音,哔哩哔哩发表,一个月的出库量增加了接近3000本,而且这还是在疫情期间的推广,这说明短视频本质上对于书籍、学术、甚至是对于观点的传播是一种辅助作用,并不应该简单的排斥。

传统的媒体应该重视自媒体评论人的存在和声音,并且加大和他们的联系。他们是大众文化真正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比如,一些学术研讨会,一些选题会,一些课程,完全可以找自媒体的评论人一起参与。自媒体评论人也非常希望和官方摄影媒体合作,这种迫切的合作希望可能要比大家想的还热烈,自媒体人身上的优势很明显,他们大部分了解市场,也有大量的粉丝,传统媒体的很多工作可以凭借他们的这些优势来资源互补,做到双赢的。

其次是自媒体评论人的学术提高也迫切需要脱离单打独斗的状态,他们也渴望有真正的同行交流和讨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停止野蛮生长的状态。

 摄影,如果承认它是大众文化的体现,那么就应该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来普及和传播,摄影与时俱进的特点也促使评论人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会和当下的大众文化去和解,而不是一味的抵制。大学、高校、各级摄影协会可以与市场加大合作,发现这些还在不断更新和创作的自媒体人,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让摄影专业的好的知识真正受惠于百姓,这样能让摄影市场不再江湖化,从而有一个积极正确的导向。

文:袁洁 摄影教育从业者,摄影作者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