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陈黎明: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

2020-09-18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1600416468566094.jpg

9月11日,中国文联在京召开“摄影小分队抗疫事迹报告会”。图为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网站编辑陈黎明以《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为题作汇报。郭玉明摄

2月19日中午,我接到协会领导打来的电话,征询我是否愿意去武汉参与“为天使造像”的拍摄工作。

那一刻,我呆住了!

我是武汉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始终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内心一直焦虑着。接到通知时,我的心里先是本能地对疫区的未知产生了惶恐,接着就意识到:我要上前线了!但是看到母亲和妻子听到消息时出乎意料的表情,心中又是满满的愧疚:要让她们担心了!一阵沉默后,妻子说:“去吧,我支持你……其实,我都想跟你一起去的!”

1600416467491590.jpg

刚刚到达武汉时,空无一人的武汉街道。

2月20日晚上,我们抵达武汉,坐上接我们去中央指导组驻地开会的车辆,司机对我们说了一句话:“抱歉,我要把车窗全部打开,保证安全通风。”挤在一辆车里的我们相顾无言。尽管才晚上9点,可道路上空荡得像凌晨三四点。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情绪才真正紧张起来,疫情的中心地带,武汉,我们来了。

1600416467930644.jpg

每晚回到驻地后,进房间之前,大家相互喷洒酒精消毒。

一开始,小分队连续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医院病区里拍摄。当时的防护物资很匮乏,基本上一个口罩用一整天,连医生都说:“你们这样太危险了。”每天,我们大概都是晚上8点以后回到驻地。进房间之前,大家相互喷洒酒精消毒,然后擦拭设备,接着,迅速把自己扔进浴室洗个澡,这趟消杀程序过后,再吃早就凉掉的晚饭,已经是至少一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1600416467858678.jpg

2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感控员正在为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写上姓名。

整个摄影小分队在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小段时间后,工作开始顺利起来。我与刘宇老师在这次的任务中组成拍档。随着拍摄不断推进,我们与医疗队的沟通愈发顺畅,拍摄也越来越娴熟,基本能每天完成一整支医疗队的拍摄。最终,我和刘宇老师的小组完成了11支援鄂医疗队,超过1600名队员的拍摄。

1600416468902146.jpg

3月18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合影。

武汉本地的医护人员在疫情爆发初期,冲在最前面,承受的压力最大,牺牲最大,他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与赞誉,我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因此,我先后为武汉本地的同济医院、金银潭医院共计超过200名医护人员拍摄了照片,她们都是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1600416468290181.jpg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像。

1600416468565940.jpg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继先像。

1600416467555234.jpg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各病区护士长合影。

当“为天使造像”基本完成,我们整支团队又进入到更多与疫情相关的场所,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记录更多的场景与人物。作为摄影人,我们希望这些画面让后世的人直观地了解,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类是怎样与病毒战斗的,这其间又展现出来怎样的人性光辉。带着这份强烈的使命感,小分队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让这次行程更加的丰满与完整。

1600416468720579.jpg

3月2日,汉口一元路的社区工作人员为一栋文物风情建筑的老年居民送来爱心菜。

在武汉首义路附近,我遇见了为社区居民运送肉菜的公交车。在疫情比较严重,居民无法离开社区的日子里,武汉市公交集团派出50多辆公交车向各个居民区运送肉菜,解决市民最实际的菜篮子问题。送菜间歇,车上的工作人员靠在车门边上喘口气,我听见他在跟家里的妻子通电话:“昨天晚上送到12点多,今天早上6点多就又开始送了。这个活不好干啊!可是没办法啊,这些菜都不能在车上过夜的,当天的一定要当天送完,人家不能出门买,都在等着我们送过来……我还不能回家,你再坚持几天……”

1600416468368489.jpg

3月27日,武汉光谷火眼实验室,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最权威的机构,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型的检测仪进行调试。

我在武汉时,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在疫情期间回去工作,我的回答是:“这是个光荣的任务,我是武汉人,我是回来报恩的!”而这一次,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的感恩之情,当援鄂医疗队撤离时,送行的人们会有意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出来,抱着他们贴着车窗和医疗队的队员们“握手”。这些家长们是要让自己的下一代知道,这些即将离开武汉的叔叔阿姨们,是来武汉拼过命的,是来救过武汉人命的恩人啊!

1600416468810770.jpg

3月28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援鄂医疗队员协助进入隔离病区的媒体人员穿戴防护装备。

在即将离开武汉的前两天,我们全体成员来到了武昌著名的商业街“汉街”,记录下这里逐渐恢复营业的街市场景。在李舸主席的建议下,我在路上拦下一些年轻人,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留下一张肖像,因此也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组《汉人·汉街》。

这些画面中,我看到了武汉年轻人身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尽管疫情没有完全结束,尽管这里许多的商业场所尚未开门经营,但是他们把自己装扮得个性十足,走上街头,散发着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着年轻一代的风采。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武汉下一代的希望。

4月4日,是全国的悼念日,这一天,也是我父亲的忌日。当天的工作繁忙,当夜深我们结束了城市各处的采访拍摄后,来到了武昌的江边。面对江水,我眼里尽是自己成长一路,父亲在旁陪伴的身影。这次回到家乡,我走过每一条街巷,面对每一个对象拍摄时,父亲都仿佛在不远处安静地看着我,微笑地鼓励着我。我无法抑制住对他的思念,跪在江边,嚎啕大哭,跟他说着心里的话:“爸爸,我或许没有活成您希望中的样子,但是这一次,我想让您看见,儿子没有给您丢脸!”

武汉的66天,我不断地冲锋、学习、思考,也不断地从队友和经验更加丰富的同行、前辈身上汲取营养,这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最为深刻的一次历练,更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与升华!

当4月25日,当我们返回北京,登上站台时,我看见中国文联与中国摄协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在站台上等候着我们,就像是等待孩子回家的家长。那一刻,心中满满溢出的都是温暖与感动,这次,我们平安归来,这次,我们真的幸不辱命!我要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给予我的信任,能够获得如此宝贵的工作经历,让我以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身份回到自己成长的城市去付出,去报答恩情!

白衣为甲,影像战疫,众志成城,共筑光明!

(本文为陈黎明在中国文联“摄影小分队抗疫事迹报告会”上发言摘编)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