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吴印咸摄影双年展部分展出作品

2018-06-01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九儿

“时代给了我创作的条件,我的职责就是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吴印咸

吴印咸,1900 年 9 月 21 日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今天,在江苏沭阳,吴印咸先生的出生地,我们以首届吴印咸摄影双年展,向这位以相

机和摄影机记录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和摄影教育家致敬,无疑将成为摄影人对历史追溯的落脚点,也将成为激励摄影人拥抱新时代的出发点。

首届吴印咸摄影双年展以“投身时代,扎根人民”为主题,希望通过“投身时代、扎根人民”、“历史”、“现实与再现”三个部分的40 余位不同时代摄影师的21 个展览,展现摄影在不同时代,以不同视角和摄影方式对历史、社会的记录、思考和艺术再现。

中国美术馆支持和贡献了重要的吴印咸致敬展。在致敬展的主题下,我们又遴选了与吴老有交往的同时代4 位中国摄影家作品,以摄影家相同或不同的情怀和视角和各自的实践,延展和丰富“历史的主题”,折射出战争和革命年代的历史印记。 

在历史的主题下,国家博物馆张明老师帮助我们选择了 14 位在 1927 年到 1945 年,以不同目的、身份和阶层来华的外国摄影师的作品,再现外国摄影师眼中的烽烟中国的历史截面。 

在历史影像体系下,我们对现实和再现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在 21 个展览中,既有摄影家王玉文、朱宪民先生的记录现实纪实作品,也有陈大志和王岳君的突破传统工艺下新观念和意境的表达;有“再造记忆”国际四人展的影像中现实和历史的对话和一座城市的自我影像叙述,也有清华学生“始于图像”的先锋思考。我们试图表达出本届的学术主题中,历史、现实和再现在摄影记录时代中的意义,凸显摄影在拥抱时代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此感谢吴印咸的家人,对展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参展的摄影家和策展人的贡献。

                    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赵迎新

                                代组委会序


微信截图_20180601132411.png

吴印咸自拍像 1920 年

吴印咸 1900 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户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深受父亲追求新思想和支 持社会变革的理念影响,同情底层民众,追求思想自由和进步;1920 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 洋画科学习期间自学摄影,参加上海黑白影社的历届展览,在摄影艺术探索初期更多地表现出注 重摄影构图和对黑白影调的实验尝试;1938 年奔赴延安,先后任电影团摄影队长、负责人,在党 的新闻纪录电影和摄影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1949 年任职于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 年 调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为新中国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20 世纪的同龄人,吴印咸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他 的名字与他的作品刻入人们的记忆,也载入了中国摄影史。吴印咸先生以对人生、对艺术的执著 和热忱,创作出大量饱含时代精神的作品,体现出老一辈摄影家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 情怀。他早期摄影艺术探索的重要成就是其上世纪 30 年代拍摄的电影摄影作品,接触并受到左 翼思想影响,《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作品表现出具有批判社会现实、追求社会变革和思想 革新的倾向。上世纪60 年代之后,他拍摄的表现新中国女民兵形象和黄山等风光摄影作品,同 样已成经典,体现出老一辈摄影家深厚的艺术素养。

吴印咸先生的革命题材摄影作品,带我们再次回望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 重温为革命胜利作 出贡献的战士们的昂扬斗志,从而被战争年代里为新的社会理想和民族自由奋斗不息的延安精神 所感染、动容。20 世纪30 年代末至40 年代,吴印咸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拍摄了包括党、政、 军领导人照片,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纪实拍摄,以及反映延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 系列摄影,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吴印咸先生以拍摄者 的独特视角见证历史,拍摄延安时期的大量革命纪实摄影作品,从多个层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开展抗日救国的时代篇章,呈现了延安军民的爱国激情和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吴印咸先生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反映社会的同时投身摄影教育,延安时期他就曾主持过两 期摄影培训班的教学任务,步入知命之年的吴印咸先生更是全身心地投身于工作岗位和教育事业, 为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步入正轨和初具规模,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建立 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贯穿其教育事业过程中的,还有约上百万字的摄影理论著述,它 们是吴印咸摄影艺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借此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举办之际,我们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吴印咸摄影作品中 遴选 100 幅,希望在能够充分、客观地呈现吴印咸先生摄影艺术历程的同时,向这位以相机和摄 影机记录时代的中国艺术家和摄影教育家致敬。


光影见史,亦明心见性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与人生

文 / 安远远

作为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和电影摄影师,吴印咸用摄影记录了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图像。在长达70 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他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6部故事片和多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编著了20 多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 20 次个人摄影展览。与 20 世纪同龄的吴印咸参与了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并做了真实的记录。他用摄影机和照相机把时代和历史的状态、情感保存了下来,我们把这些珍贵的影像通过艺术展览形式呈现出来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也使艺术界的人士更加全面地了解吴印咸和他的艺术。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在河北涞源县孙家庄土地庙内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观众为这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所震惊,很多人惊呼这是他拍的呀!当更多熟知的照片出现在展厅里,并且还播放着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红旗谱》时,观众不得不惊叹吴印咸竟然有这么多在电影史、摄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很多上了年纪的且只从新华社发的照片中认识吴印咸名字的人看了展览后感慨地说要重新评价吴印咸的价值,一些不了解吴印咸的年轻人则震惊这个与 20 世纪同龄的人是这样的重要和无法回避。

吴印咸在 1920 年至 1930 年间的艺术创作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和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成就。吴印咸 16 岁考入工厂做织布工人并学习文化;20 岁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学习,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二手相机开始自学摄影;23岁从上海美专毕业返回家乡任教于高等小学,同年拍摄的《晓市》是他保留下来最早的作品,之后任初级中学和师范学校美术教员,依然坚持摄影创作;27 岁赴上海谋生,做过布景画师和照相馆摄影师,在进行摄影创作的同时还编写了第一本著作《织布术初步》;32 岁进入电影公司任布景师;35 岁与许幸之联合举办绘画摄影展,这是吴印咸第一次举办摄影展,展出作品56幅。同年拍摄了电影《风云儿女》(许幸之导演,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电影还有《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令人痛惜的是吴印咸与许幸之于1937年合作拍摄的反映淞沪抗战的电影《中国万岁》,这部受到左翼思想影响的作品因被当局认为宣传“赤化”而全部被销毁。

回顾吴印咸上述四部电影摄影和电影剧照、生活及风景的摄影,从中可看到吴印咸的美术修养在摄影上形成的优美画面感,他的照相馆摄影师工作实践使其对摄影对象的敏感周全把握,以及电影布景经验在创作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他的天赋,成就了他的成功。他特别讲究画面构图,也注意被摄对象的优美姿态和饱满形象,这时他的摄影感觉是自然、抒情、唯美的画意摄影,当然他的左翼思想倾向也使他在关注现实生活上有批判意识和倡导民族觉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1938 年,应周恩来之邀,吴印咸与袁牧之进入延安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由此开始了他人生和艺术创作的第二阶段。吴印咸先后任延安电影团摄影队长、负责人。同时,他作为一名摄影师,拍摄了包括中国党、政、军领导人,重大活动、历史事件,以及反映延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系列照片,在中国摄影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个时期的作品朴素清新,视点敏锐,情感真挚。1945年,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吴印咸被授予文艺界甲等奖;1946 年奉叶剑英之命临时调往北平军调部工作,随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吴印咸任技术部主任,年底任副厂长。

1949 年吴印咸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1955 年调至北京电影学院任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开始了为新中国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从 20 世纪 40 年代为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步入正轨,以及自 50 年代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全面、系统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和人才培养,吴印咸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吴印咸镜头下,各种不同职业、身份、性格的人像摄影作品和优美的风光摄影作品,都是其深入生活、表现时代的创作,他的作品可以使观众感受到拍摄者和被拍者的视点及情感的互动,风光景物能让观者感受到意境的存在,传达出作者对中国古代绘画理念和审美追求的认同。

吴印咸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视古今优秀文化的继承关系。他在讲授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时,常常有针对性地引用我国优秀的传统绘画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启发他们继承传统艺术理论的精华。他结合南齐谢赫的“六法论”讲授摄影的画面构图,使学生加深对这篇著名画论中提及的“气韵生动”“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含义的理解;结合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传神》篇的精神,讲授人像摄影课程,阐述人像摄影要达至“形神兼备”的境界,防止只重外貌描绘和只抓神态表现的片面性,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用心是极其重要的,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提高。

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创建的教学体系,不仅使我国电影教育事业走上了全面而正规的发展道路,对于全国的图片摄影教育而言也是一个创举。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不是我国最早开设图片摄影课程的院校,却是第一所摄影课程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就是教拍电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起,电影学院摄影系一直有相当完善的图片摄影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彩色摄影、新闻摄影、生活摄影、暗室技术等。这些课程,都是在吴印咸主持下建立的,有些课他亲自执教。

这些课程的建立,实际上起着双重作用 : 既是电影摄影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图片摄影的系统训练。学过这些课程后,既可从事影视摄制,又可从事图片摄影,既可从事商业摄影,又可从事报道摄影;既可担任图片编辑,又可献身摄影教学和理论研究。吴印咸创立的摄影教学体系是相当全面和完整的,学生掌握的摄影技能虽然因人而异,但总体上是比较全面的。曾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刘国典回忆起吴印咸时深情地说 :“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他向来是十分珍视的,他珍视学生,他更注重带好老师,我们这些长期在他身旁工作的人感受是最深的。如果回过头来,以他在主持电影摄影教学来看,那是最丰盛、最有层次,而且最为周到的学习。”

吴印咸在主持摄影系的教学期间,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队伍的配备,他提出“三三制”的主张,即全系教师三分之一在第一线教学,三分之一从事艺术创作实践,三分之一投入备课。

这是很有远见且十分负责任的主张。它从制度上保证了广大教师的艺术实践,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也使教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吴印咸还十分关心摄影科技的发展,他教的是艺术,管理的是艺术这个系科,但他对科技十分关心,电影学院拍摄的影片,他用自己的方法搞成了四大本,一部一部地洗出来,把影片无偿送给电影厂,希望提高电影厂摄影队伍的整体拍摄水平。吴印咸不仅领导了国产摄影滤色镜的研制工作,还为国产彩色胶卷的生产与品质提高进行了很多具体的创作。

吴印咸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延安时期的吴印咸就曾主持过两期摄影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后来更是全身心地投身于工作岗位和教育事业。贯穿其教育事业过程中的,还有约上百万字的摄影理论著述,这也是吴印咸摄影艺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和电影摄影师著称的吴印咸伴随了20世纪的社会变迁,他孜孜追求、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一生以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时代。他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他的名字与他的作品刻入人们的记忆;他的作品风格与时代同步,也载入中国摄影史。著名艺术评论家方振宁看了展览写道 :“如果不做正面评价,吴印咸一直被认为是御用摄影师,可今天我看了展览才知道他是时代的进步青年,他放弃十里洋场的生活去那么艰苦的延安,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做不到,那时延安能给吴什么待遇?吴是追求梦想去那黄土高原,如果没有吴拍摄的照片,很难想象视觉的党史会是什么样子,吴是要进世界摄影史的人,中国人自己要写这样的历史。”

吴印咸的作品有很强的绘画感,而且作品反映出的情感真挚,他以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和热忱,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浓郁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蕴,创作出大量饱含时代精神的摄影作品,体现出了摄影家艺为人生、赤诚奉献的真挚艺术情怀,这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呈现。

如今吴印咸先生的亲属把这些珍贵的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把个人财富变成了公共文化财富,让我们通过展览认识了吴印咸先生,也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他走过的时代。同时,我们又通过这些作品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时代真实的历史与人的关系。优秀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这种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一直绵延不断,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做着他们每个人的贡献,每个人努力对社会贡献,结合起来就变成了民族的贡献。因为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艺术在记录情感的时候比历史叙述本身更直接,因为这种情感是没有办法掩盖的。吴印咸温暖善良,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伴随着 20 世纪动荡的年代和建设的年代。他在摄影领域所做的贡献是感人的。艺术修养、人文修养与艺术创作成功的关系,在吴印咸先生身上也是体现得非常充分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需要特别仔细研究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境界、人品性格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德艺双馨在今天看起来尤其重要。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机构,就是当代的文庙,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及社会对艺术家的回馈都是均衡的,人和作品之间所得到的那种崇高的敬意也是一致的。“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 115 周年摄影艺术展”的举办以表达了我们美术馆人对吴印咸先生的纪念。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