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吴中行摄影作品展

2020-01-17 来源:江苏省摄影家协会 责编:张双双

2020年1月7日下午,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和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吴中行先生诞辰120周年”《吴中行摄影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五棵松国际摄影文化影艺空间开幕。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朱宪民,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昕,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健,常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黄建德,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委员周勇刚,文联秘书长沙滩,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京,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名誉顾问耿建国,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戴文伟等出席,吴中行之孙吴锦亮先生也到会观展。


吴中行先生是常州摄影艺术的先驱,是中国第一代摄影艺术家中的翘楚。他运用西方的摄影技术,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创造了摄影艺术的东方语言,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路标。

摄影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自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只有180多年历史。1839年8月,法国政府收购“达盖尔法”并公诸于世,一般认为是摄影艺术的诞生日。自此以后,摄影艺术如欧洲人描述的“彗星爆炸式的威力”那样,风靡整个欧美大陆。据统计,1853年,美国有10000多人拍摄了300多万幅照片,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

1880年,常州府无锡县人徐寿,与英国人付兰雅合作出版了《照相略法》,系统地介绍了摄影的原理与技术,成为中国摄影领域的第一部专业著作。其后,徐寿又出版了《照相器》《照相干版法》等摄影方面的著作,对中国摄影事业的成长发展产生巨大推动。1924年6月14日,北京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更名为北京光社),举办了中国第一次摄影展,这也是中国第一代摄影家队伍形成的标志。其间,常州府江阴县人刘半农,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成为北京光社的核心人物,成为中国摄影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常州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地处沿海,开启蒙之初,得风气之先。吴中行先生身处徐寿、刘半农等中国摄影艺术开拓者的家乡,慧眼独具,青少年时期就投身中国摄影事业。1922年,上海《新闻报》发表了吴中行艺术摄影处女作《雪拥浮屠》,名动申城摄影界。1926年,摄影作品《归牧》入选英国伦敦国际影展,吴中行先生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成为当时唯一的中国籍会员。1931年,《英国国际年鉴》再次选刊其作品。《归牧》是中国第一张入选国际影展的摄影作品,其入选及进入摄影作品年刊,标志着中国摄影家与欧美摄影家并驱于国际摄影界,同时拥有摄影美学话语权。

自此,中国摄影家吴中行,在国际艺术摄影界声名鹊起,其作品成为中国摄影美学的代表而为国际摄影界推崇。1932年,摄影作品《锦树双栖》《水纹》入选英国伦敦国际影展。同年,《蝉》《羔》《双鹅》《牧羊》入选法国国际摄影展。1933年,摄影作品《报晓》《声如洪钟》入选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展览会万国影展。1935年,《报晓》入选美国摄影年鉴。同年,摄影作品《春柳》《秋云》《戏水》《朝起》入选法国巴黎万国摄影展览会。《枭》《晨光》入选法国沙龙影展。1935年,摄影作品《戒旦新生》《双清》《风雪归程》入选瑞士国际影展,《双清》同时入选《1935年瑞士国际摄影年鉴》。

屡获国际摄影界殊荣的吴中行,成为中国第一代摄影家的代表人物。国内摄影界有影响力的影展,吴中行的作品亦作为重点,引领潮流。二十世纪30年代,国内著名摄影杂志大篇幅介绍刊登吴中行摄影作品。1934年4月,《中华摄影杂志》一次刊发其《如影随形》《归去来兮》《画屏玉琢》《风冷秋帆》《远帆如飘叶》《窗前倩影》《幽闺》等7幅作品。1936年,专业摄影杂志《飞鹰》一次刊发其《春雨归牧》《雨雪之朝》《杏花雨欲湿牛衣》《雨……》《杏》《山雨欲来时》《锦绣山河》《晓雾》《日寒秋竹影》《阴阴夏木且乘凉》《乡村速写》《秋荣淡入美人妆》《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十余幅作品。

1949年后,吴中行先生的《新生》《太湖渔讯》《秋水为神玉为骨》《玉树临风》《江上清风》《春》《秋水伊人》等反映山河新貌和建设成就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产生很大影响。上海、南京两地为他举办了专题摄影展,并且在无锡、苏州、镇江、扬州、常州等地进行了巡展。1960年7月,吴中行先生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同时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2019年,值吴中行先生诞辰120周年,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州市摄影家协会联袂出版《吴中行影艺集》,纪念这位中国摄影的先驱。纪念吴中行先生,于今天常州摄影界而言,至少具有三个意义:

一、开阔视野,敢为人先。摄影艺术进入中国时,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一个崭新的美学领域,是一片充满艺术魅力的处女地,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二、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欧美的文化历史,决定了欧美摄影的美学取向与价值判断。中国摄影如果抛弃中国文化传统,跟在欧美摄影后面亦步亦趋,必将失去在世界摄影界的地位。因此,中国摄影需要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并运用摄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立足东方,展示神韵。摄影作为一种美学语言,其叙事体系起源于欧美。运用作为现代科技成果的摄影器材,表达摄影家的美学追求,是摄影的灵魂所在。作为中国摄影家,找到并形成自己的摄影语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吴中行先生在摄影艺术领域的毕生追求与成功实践,其实质,就是上述三点。在摄影艺术传入中国之初,他就以敏锐的艺术目光,捕捉了先机,站到了世界艺术摄影的前列。投身于艺术摄影后,他始终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让唐诗宋词的意境,成为自己摄影作品的艺术内涵。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摄影语言体系,并将这种摄影语言堂堂正正地展示给全球摄影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摄影艺术领域的代言人。

生前,吴中行先生多次说过,于摄影艺术而言,外人取材,就其摩登伟大为基础,我国作品,须以古朴率直胜之,不必仿效。摄影要表现中国民族的气质,民族化、个性化。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吴中行先生也说过,我一向的作风,是尽可能向国画靠近的,所以人家称我的照片,有东方民族风格,我也长期以此自豪……

于今而言,吴中行先生的话语,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愿本次纪念活动,能告慰先生毕生的努力,为常州摄影界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学术帮助,期待再次辉煌。

                                                    朱宪民

                                                    2019.9


吴中行摄影简历

1922年,上海《新闻报》发表了吴中行艺术摄影处女作《雪拥浮屠》,名动申城摄影界。

1926年,摄影作品《归牧》入选英国伦敦国际影展,吴中行先生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成为当时唯一的中国籍会员。

1931年,《英国国际年鉴》再次选刊其作品。《归牧》是中国第一张入选国际影展的摄影作品,其入选及进入摄影作品年刊。

1932年,摄影作品《锦树双栖》《水纹》入选英国伦敦国际影展。同年,《蝉》《羔》《双鹅》《牧羊》入选法国国际摄影展。

1933年,摄影作品《报晓》《声如洪钟》入选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展览会万国影展。

1935年,《报晓》入选美国摄影年鉴。同年,摄影作品《春柳》《秋云》《戏水》《朝起》入选法国巴黎万国摄影展览会。《枭》《晨光》入选法国沙龙影展。

1935年,摄影作品《戒旦新生》《双清》《风雪归程》入选瑞士国际影展,《双清》同时入选《1935年瑞士国际摄影年鉴》。

1936年,专业摄影杂志《飞鹰》一次刊发其《春雨归牧》《雨雪之朝》《杏花雨欲湿牛衣》《雨……》《杏》《山雨欲来时》《锦绣山河》《晓雾》《日寒秋竹影》《阴阴夏木且乘凉》《乡村速写》《秋荣淡入美人妆》《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十余幅作品。

1949年后,吴中行先生的《新生》《太湖渔讯》《秋水为神玉为骨》《玉树临风》《江上清风》《春》《秋水伊人》等反映山河新貌和建设成就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产生很大影响。上海、南京两地为他举办了专题摄影展,并且在无锡、苏州、镇江、扬州、常州等地进行了巡展。1960年7月,吴中行先生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同时当选为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