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会员佳作|李亚隆:《清江助学摆渡人》

2020-06-28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李亚隆 责编:张双双

清江,土家人的母亲河。她穿过鄂西群山,形成高山深谷、急流险滩。"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这首世界著名的民歌,来自清江。摆渡,至今是那里人们渡河的主要方式。  

在清江的中下游,有一个名叫长阳的土家族自治县。“长阳人”,向世界证明了长江流域以南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长阳娃”,在宜昌十三个县市区的大家庭里,向来以爱读书、会读书出名。但是生在这贫困大山里的娃们,自古读书难。

1991年,一个中师毕业的姑娘刘发英走进大山里的一所小学。那是两层土房的一个中心小学,全校190多个学生,十几个老师,每年级一个班。多数学生在校住读,男女生分别住在四个大教室里。那时,学校实行大周工作制,十天一周。住读学生自带的主食主要是土豆和红薯,条件好的家庭会带点“金包银”(玉米饭),菜主要是咋辣椒和豆瓣酱。不少学生周八时就没有菜吃了。学校给每个老师一小块田,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不会种菜的那个新来的老师,也只能常年吃豆瓣酱。学校把一间土房用竹片分成两间,一间就成了那老师的办公室、伙房和寝室。每次回家,那姑娘要摆渡清江,走十几里山路,转两次班车,在县城住一夜,来回三天。

那个学校叫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黄柏山曾经是湘鄂西边区红色根据地。那新来的老师叫刘发英,校长对她很器重,因为学校第一次有了中师毕业生。刘发英当上了六年级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一次周假后,她发现一个女同学没有来。她找到学生家里,学生的父亲几近失明,母亲身体很弱,还有一个小妹妹,家里实在困难。刘发英把那个学生带回学校,与自己同住同吃。没想到学生把虱子传给了她,刘发英四处求医,后来忍着晕头的气味,用浸过煤油的毛巾包头,治好了自己和学生。一个多月后,那个学生自信地回到同学中。刘发英从第一次领到工资开始,就从98.5元里拿出一部分,帮同学解决吃菜、看病、交学费等困难。那时学校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煤油灯备用,但煤油不好买,刘发英托父母想办法,买回煤油把每个同学的煤油灯灌满。面对教室的土墙上,煤油灯映照出摇曳的学生身影,刘发英决心留在山区任教,尽力帮孩子们读书。

两年后,刘发英调到黄柏山乡民族小学,9年后又调到黄柏山乡民族中学。2003年,刘发英调到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任校长。随着助学的深入,她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需要呼喊大山以外的爱心。2005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网络助学。后来,她借助武汉心之旅网站、北京大耳朵英语网站为资丘镇贫困学生开展网络助学。2010年11月她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

刘发英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网友们的信任关。一位网友提出要视频后再资助,当刘发英高兴地与对方视频时,传来的却是对方不堪入耳的话:你就长这么个样儿,还想骗我们的钱?刘发英亮出了初心:她公布了自己的信息;她还公布了自己的承诺,助学绝不从资助款中取费。就这样,刘发英把助学的真正困难留给了自己。

网络助学,好比清江上渡河。一方面,如何把贫困学生的求助信息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如何把爱心人士的助学善举送达到位?

刘发英认识到,单凭热情是无法“摆渡”的。在不断的总结中,她把网络助学分成六步。第一步,收集信息。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个人求助越来越少,不到5%;而扶贫干部、村第一书记成为求助的主要申请人,占比70%。第二步,入户核查。无论求助学生住在哪里,都要逐人登门。他们要摸清求助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还会拍5-10张图片进行视觉化的呈现。第三步,发布信息。在英子姐姐助学网上发布求助信息。第四步,交流沟通。与资助人联系,了解资助意向,明确资助对象,确定助学内涵。第五步,入户落实。善款到位后,他们会第二次登门,把钱送给学生家长,告知资助人联系方式,传授向资助者反馈助学成效的方法。第六步,反馈成效。对愿意与助学对象联系的资助人,由学生在学期末和新年、春节前直接联系汇报。其他的资助人,由工作室间接反馈情况。

十五年,长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已经摘掉贫困的帽子。但刘发英的网络助学,却因为她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助学“摆渡”的任务越来越重,参与的志愿者也从她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虽然她的网络助学团队已达30余人,志愿者有320余名。但助学的“六步”工作,其中第三、第四步,刘发英还是自己独自来完成。刘发英现在担任长阳县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即便是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她每天晚上都会拿出一个多小时上网,回答助学网友们的问题、记录当天的助学情况。助学,成为刘发英业余生活第一位的事情。

摆渡的日子里,有晴天,也有阴天、雨天、雪天。一旦上船摆渡,你就无法选择天气。网络助学,最大的考验是坚持。首先,考的是脚力。全县154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他们助学的学生。从海拔几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2259.1米的崩尖子山,英子网络助学团队走遍了全县3424平方公里。今年6月13日,刘发英走访一个学生,在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中,行车141.2公里到达清江渡口,渡河后再延天池河大峡谷爬崩尖子山,行驶17.5公里险要村道,单程整整用了一天。而这并不是最远的。其次,考的是公信。对于每一笔捐款,刘发英有一个“信义台账”,上面详细记载了资助人的情况、受助学生的情况、联系人的情况,领款的时间和签字,从2005年,这个台账累计有了169本。现在,一般资助款送达的当天,愿意与助学对象联系的资助人,会收到高年级学生或低年级学生家长的微信和电话,告知收到资助的金额数量,并建立起“一对一助学”成效联系机制。最后,考的是耐心。刘发英的助学不是一阵子,帮助每一个受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是她助学的底线,只要受助人想学习,她会帮助完成学习梦。这是助学的马拉松,这个马拉松是用接力的方式完成的,平均每个学生接受了7个资助人的帮助。一个得白血病的学生兄弟俩,受助次数高达231次。刘发英就是这个助跑的接力棒。

15年,刘发英为长阳清江两岸的贫困学生助学摆渡,截止2020年6月13日,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共联系国内外爱心人士2028人,募集助学款2292万元,资助学生3584名、 2万多次。英子姐姐助学网爱心人士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纳米比亚,等28个国家的华人。他们助学的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有的考上了北大、清华等大学,有的完成了研究生学习。学习使这些孩子告别了贫困,有的成为村里、乡镇、和国家的有用人才。刘发英的儿子爱上一个姑娘,带回家与父母见面时,姑娘认出刘发英是曾经帮助过她的“英子妈妈”。现在,在乡镇工作的这个儿媳妇,成为刘发英团队的志愿者。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政府一直关心、支持刘发英的网络助学,推荐她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等。2014年以来,该县累计资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3万人次,补助资金1.34亿元;“雨露计划”政策补助13229人次,补助资金2156.85万元;办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940人次,申贷资金4300多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28万多人次共计1720多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8021多万元,惠及学生22.17万人次。对长阳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外地就读未获资助对象落实地方救助,共救助153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3万多元。2020年春为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一个不掉队,申请资金70.812万元为782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居家学习流量补贴。全县教育资助实现了全覆盖,建档立卡户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得到了充分保障。

刘发英的助学摆渡,不断适应着水流的变化。从过去的义务教育为主,变为现在的高中大学为主。近年,他们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助学放在优先的位置。

如同《龙船调》歌中“推过河”的回声,刘发英正帮助那些学子划向梦想的彼岸!


李亚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宜昌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三峡大学特聘教授。

曾获:

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纪录类);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实作品类组照金奖、银奖;

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组照优秀奖;

人民摄影报第15届(2006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文化艺术类组照金奖;

人民摄影报第20届(2011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镜头)日常生活类组照银奖;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文化艺术类金奖、

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组照类银奖等。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