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青年影像 | 王伟伟:转型中的山西矿区

2020-11-16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王伟伟 责编:Lee.W

“摄影艺术糟糕的局限性——只能记录此时此地的人和事,迫使它要发明一种新的诗意方式来表现过去和未来。那是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常用的手法是省略和缺席。”

——约翰·萨考斯基(美)

煤炭因其悠久的开采历史和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被人们誉为“黑色金子”“工业的粮食”。而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煤炭也充当着绝对主角。

2016年前后,受市场冲击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全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开始对其进行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提出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亿吨以上。化解产能过剩中的就业与职工安置问题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企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改革势在必行,阵痛在所难免。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围绕煤炭工作和生活的矿区百姓。

我自幼在山西长大,周围有不少同学、朋友、亲戚都围绕着煤炭过活。而作为全国煤炭的重要产区,这里也产生了不少与矿工、煤老板有关的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俨然成了“说书唱戏劝人方”的江湖传说。也是这些传说,让世人对于来自山西矿区的百姓总存在一些偏见——无论贫富贵贱。

然而,山西矿区里的百姓生活并非外界所传说的那样。在资本和利益的裹挟之下,更多人所面对的仍是一日三餐、生老病死的眼前生计。

转岗,分流,创业,外出……面对一轮轮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改革,他们不仅要一边适应着,还要在改革的路上探索和改变着。

工作以后,山西——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与我渐行渐远。然而,这种距离感却在无形中给我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她的方式。2016年春天,出于摄影记者职业身份的使然,我把镜头对准了山西矿区,开始回望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对我而言,这里承载着我的记忆,在我不多的人生经验中,大部分来自于她。

行走矿区,透过一个个平凡场景和人物的记录,我企图用自己的视角,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和过去、未来实现某种记忆的关联。

改革与阻力、留守与离开、城市与乡土……这些都是矿区的发展路途中所以要面临的一次次阵痛。矿山、土地、植被、建筑,冲突、茫然、失落、希望。面对镜头里的不同场景,在清晰与模糊的边缘,我所能做的只是理清照片与时间的关系,在残存中追溯过去,在预兆中展现未来。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