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征集规则变化及对中国摄影师的影响

2022-08-22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陈馨 责编:彦希

摘  要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之一,对中国摄影界亦有重大影响。从2022年的比赛开始,比赛的征集规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本文试图探讨变化的内容、成因,以及中国摄影人的应对之策。

一、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地位和影响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由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由于该基金会的总部设在荷兰,因此在国内又被通称为“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成立于1955年,于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

中国摄影人接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时间比较早,早在1959年的第3届比赛中,就有45位中国摄影家的55幅作品参赛,并取得了45幅入选的佳绩,是新中国摄影师较早在国际摄影领域的亮相。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第31届荷赛新闻人物系列铜奖,此后中国摄影师在荷赛中多次获奖,荷赛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十分推崇的风向标,对当下的中国摄影事业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征集规则的变化及原因

1.传统的征集规则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征稿规则,长期处于“按照照片内容分类征集评选,分类结构稳定,细节微调”的状态。例如,2013年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作品征集分为如下7类:

·general news (一般新闻类)
       ·spot news (突发新闻类)
       ·contemporary issues (当代热点类)
       ·daily life (日常生活类)
       ·people(人物类),下设observed portraits(观察肖像组)和staged portraits(表演肖像组)
       ·nature(自然类)
       ·sports(体育类),下设sports action(体育动作组)和sports feature(体育特写组)

到了2018年第61届时,作品征集则分为如下8类:

·Contemporary Issues(当代热点类) 

·Environment(环境类)

·General News(一般新闻类) 

·Long-Term Project(长期专题项目类)

·Nature(自然类)

·People (人物类) 

·Sports(体育类)

·Spot News(突发新闻)

综合而言,比赛相对稳定的类别包括热点类、环境类、一般新闻类、专题项目类、自然类、肖像类、体育类、突发新闻类等,此前中国作者有所斩获,后来被取消的类别则有艺术娱乐类、科技类、日常生活类。

这种征集规则的优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作品的题材涵盖面广,类似于文化体育这样小众的题材,也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缺点在于,世界各地的摄影发展本身极不平衡,摄影人才分布差异巨大。这样的分类没有在地域上有所限制划分,必然导致各地区获奖数量产生极大落差。荷赛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我推广,巨大的地域差别无疑对荷赛的推广是不利的。

荷赛2016-2018年超过100位参赛者的国家

图片1.png 

*2019年,《大众摄影》杂志的一篇报道提及,“荷赛”基金会以“超过100位参赛者的国家”为题,对此前3届的参赛数据制作了“榜单”,这8个国家除了中国,都是欧美国家,地域分布可谓相当不均衡

2.2022年征集规则的改革

正是出于推广的考虑,从2022年的征集开始,荷赛征集规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具体可以归纳为两项:

第一个变化:按照大洲进行划分。在参赛的过程中要按照6个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分别是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与中美洲、南美洲、东南亚与大洋州。

第二个变化:回到最基本的类别,放弃主题类别。不再设立所谓的热点类、环境类、肖像类、体育类、焦点新闻类等划分,而是回到了摄影最基本的分类方式:单幅照片、组照(3~10张)、长期项目(24~30张)、开放式(可以允许后期的一些混合方式,如拼贴、全景、多次曝光等)。

这种分类兼顾了各大洲之间平衡,很多摄影发展水平低、过去很少有获奖机会的区域相当于获得了“保送”名额,对于比赛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必然大幅度上升。至于取消分类的做法,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比赛如果已经设置了6项地域分类,如果再保留6~8项题材分类的话,整个体系就要出现40~50项小类,不但会降低获奖作品水平,也会导致评选难以操作。因为,主题分类实际上是因为实际需求而被“省略”掉的。

但是这一分类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在新闻摄影领域,最受读者关注、也是产生佳作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当代热点、一般新闻、突发新闻、长期项目这几个板块,其他冷门题材往往依靠分组“保送”才能进入大众视野。而分类不再划分主题之后,作品很可能集中在热门题材中,导致获奖作品在题材方面收窄。研究2022年比赛中获奖的单幅作品,就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1)非洲作品:《苏丹抗议》(Sudan Protests),作者[苏丹]Faiz Abubakr Mohamed,内容为苏丹国内的政治冲突。

(2)亚洲作品:《加沙的巴勒斯坦儿童》(Palestinian Children in Gaza),作者[巴勒斯坦]Fatima Shbair(盖蒂图片社),内容为巴以冲突。

(3)欧洲作品:《埃维亚岛的野火》(Evia Island Wildfire),作者[希腊]Konstantinos Tsakalidis(彭博新闻社),内容为突发自然灾害。

(4)中北美洲作品:《坎卢普斯寄宿学校》(Kamloops Residential School),作者Amber Bracken(纽约时报),内容为在一所学校发现了20世纪种族迫害土著儿童的征集。

(5)南美洲作品:《圣伊西德罗定居点驱逐》 (San Isidro Settlement Eviction),作者Vladimir Encina,内容为征服强制驱逐定居点居民。

(6)东南亚与大洋洲作品:《弹弓》(Slingshots),作者匿名(为《纽约时报》拍摄),内容为缅甸政变产生的冲突。

    可见各个地区作品的类型高度趋同,文化、体育、肖像等类别则完全没有体现。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

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规则变化对中国摄影人的影响

中国摄影人曾经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取得过辉煌的成绩。特别是在2002~2018年连续17年获奖,带动了国内新闻纪实摄影的热潮。但是这股热潮随后有所减退,2019年之后,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连续颗粒无收,2022年改制,则构成了更为重要的负面影响。

1.中国摄影人成绩滑落的原因

如果公正的评价,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的亮眼表演,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题材选择的避实就虚。摄影评论人许华飞曾在其著作《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中,总结过2013~2017年中国摄影人的获奖情况,具体统计情况如下:

图片2.png 


5年16个奖项,看似非常辉煌。但如果仔细分析,在这16个奖项中,属于热门板块的只有4件(2016年陈杰一般新闻类,2016年张磊当代热点类,2015年卢广长期项目,2015年陈荣辉当代热点),其他则有体育类5次、自然类3次、日常生活2次、肖像类2次。今后这些类别在比赛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确实是一个坏消息。

此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摄影人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2019年,中国摄影家奚志农担任荷赛自然与环境类评委,事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评选过程中,能从画面上大致分析出哪些投稿是中国摄影师的。但是,这部分投稿多是常见题材或容易拍到的题材,这样的片子肯定竞争力很弱。”谈及组照编辑时,他说:“能感觉到拍摄者缺乏组照的概念、不是在用心讲述一个故事,基本上是到了一个地方拍一两天就搞定了,前后画面甚至连景别都没有变化,而且一组里都没有特别出彩的单张作品。”可见中国摄影人成绩的不理想,离不开自身因素的影响。

2.未来中国摄影人的努力方向

首先,必须丢掉以往避实就虚的想法,认识到凭借体育、文化、自然类冷门作品获奖的年代已经过去,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社会新闻等“硬”新闻下多下工夫。

其次,加强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思考和专题编辑能力。中国摄影人长于技术、短于思想问题由来已久,呈现在作品中则会表现出叙事不清晰、分析不到位、观点不鲜明、编辑不严整等问题。新闻摄影不是光影画面的摄影,而是信息和态度的摄影,只有解决思考整合的问题,才能提高水平。

最后,选择相对见效快的突破口。新规则之下,仍然有相对容易获得好评的作品。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本质上是西方的摄影比赛,新闻观、价值观和我国有所差别。相对而言,类似于生态环保的主题和揭示人性情感的作品,一方面在任何地域和文化中均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容易规避观念上的差异,可能正是中国摄影人的用武之地。

结语: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如果仅仅作为一项比赛,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作为新闻摄影或泛纪实摄影的风向标和优秀作品聚集地,对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人,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相信伴随着中国摄影人的自我提升,在新规则之下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一定能取得与中国作为摄影大国的相称成绩。

 

参考文献:

1. 许华飞.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9.

2. 晋永权.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作者为华龄出版社策划编辑陈馨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