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保存完好的影集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事、生活、生产、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等全景风貌,真实再现了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英勇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长卷。
晋察冀边区影集原件
关于晋察冀边区影集
这批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原名为《晋察冀边区影集》,分别装在一本原装相册中呈现,共收录抗日战争时期反映晋察冀边区的精选影像 139张,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特定独立的专题,每个专题下又设若干子专题,涵盖了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晋察冀根据地的重大军事活动(防御、相持和反攻)、战争伤害、人民动员、民主建设、劳动生产、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等几乎所有领域。
这套影集中的影像拍摄时间从1937年到1945年底,刚好覆盖全国抗战8年时间,从影集的编排上,可以看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这8年中晋察冀根据地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可以纵览八路军对抗战做出的巨大努力与付出,是抗战的防御与相持阶段。第二部分则重点讲述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逐步收复失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第三部分从法治建设、民主政治、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表达晋察冀边区的执政与建设。第四部分痛斥日寇暴行,讴歌人民英雄,感谢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与抗战的外国友人。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套影集的产生?
这套影集的原收藏者是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 Strong)。1947年前后,她把这套影集带回美国,存放于位于洛杉矶的家中。1958年,安娜第六次来中国之前,把这套影集及其他私人物件寄存在洛杉矶一所神学教堂内的私人储物阁间。1970年,安娜在中国逝世,几年后,教堂打开了这个储物阁间,公开拍卖了包括这批影像在内的她的私人物品,来自洛杉矶的美国摄影师乔·施瓦茨(Joe Schwartz,1912—2012)最后购得了这批影像,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新民晚报》驻洛杉矶记者徐逸鹏了解到情况后驱车访问乔·施瓦茨,根据采访结果写成《一百四十余幅照片重现抗战历史》一文,这篇报道引起国内极大关注。晋察冀画报社的创始人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后联系美国,希望能抢救性购回这批珍贵影像,但苦于施瓦茨老人不忍割爱,这批影像第一次与中国失之交臂。2016年,施瓦茨家人最终同意释出,这批珍贵影像才最终得以回到国内。
2017年3月,这批照片从美国辗转回国后,高大鲲(左)到太原拜访顾棣(右)
当这些珍贵的影像出现在时任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干事顾棣的眼前时,许多谜团一下子解开了。据顾棣口述回忆,这套影集中的照片是在1946年6月前后,应组织要求因对美发稿的需要在张家口洗印的,洗印完成后,由他亲自交由驻张家口的边区政府交际处送出。
据顾棣回忆,由于战时相纸属于军用物资,非常难获得和买到,所以对外发稿或者一般展览交流最多洗印6英寸相片,重大场合(例如重大展览或者国际交流)才洗印8英寸。为了完成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像这样因为对美国发稿需要洗印12英寸尺寸的是唯一一次。1945年9月,八路军从日军手中解放张家口,这也是八路军反攻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同时,收回了张家口现代化的印刷厂和一个侵华日军开办的军民两用照相馆,缴获部分日本军用相纸,分别有光面、绒面、压纹和珠纹相纸。1946年春夏,接到这个重大政治任务后,晋察冀画报社开始着手洗印这套影像,共选用了三种缴获的最好的日本军用相纸,首次决定采用12英寸尺寸洗印一套,并选派当时根据地最好的暗房师傅刘克己亲自洗印,首次使用电光放大机放大,确保最佳洗印质量。同时,这次对美发稿还首次使用了现代化的印刷厂铅印中文文字说明。所以这也就成为八路军于1945年底解放张家口后,晋察冀画报社利用缴获的日本军用相纸和接收的印刷厂的技术条件,洗印的唯一一套在当时最大尺寸、最好相纸、最好洗印技术、最好印刷条件的影像全集,这部影集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八年抗战的精华影像,是一部用影像方式表达、浓缩成精华的抗战“简史”。可以说,这是最早一部用影像方式表达晋察冀根据地的执政面貌,反映新中国建立前完整的建政雏形的影像全集。
顾棣把洗印好的照片散装打包交到边区政府交际处后,就不知道它们的去向了。但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照片被精心做了如上的编排和归类,而且增加了英文的图片说明。编写英文说明使用的便笺是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的信笺纸制作的,说明这套影集后来由边区政府交际处转到了军调部。
从影集上留有的安娜修订笔迹来看,可以大胆推测这套影集到达北京军调部的时间应该在1946年7月份,因为安娜刚好于7 月底在北京军调部驻留,又因为安娜此行是访问过张家口 ,安娜最可能访问张家口的时间就是7月底在北京军调部停留期间,所以也有理由相信,这套影集是由安娜本人从张家口带回到北京,并参与了这套影集的编排、英文翻译及修订。
1946年,毛主席和党中央认为,让美国人民了解根据地的全面情况,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在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1946年 7 月第五次来中国并与毛主席多次会面时,毛主席特别委托安娜要把她所知道的八路军及根据地情况向世界各地传播,特别是要向美国传播 。当时边区还没有现代化照片传真设施,对外发稿只能用照片直接传递的方式 ,由于这套影集体量庞大,只能请安娜携带回美国。所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完全有理由推测,这套影集很可能是为了向美国人民介绍根据地全面情况这一重大任务洗印的,是带着重大的使命前往美国,用于发表、报道、展览和出版的。
在中国停留近一年后,安娜启程经朝鲜、苏联、东欧、巴黎回到了美国纽约。这么庞大的照片体量要随身携带显然是很难的,从过往的痕迹来看,最有可能是安娜离开中国前从北京或者上海把这套影像寄回到她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家中,等待她回到美国后整理发表。
那么究竟是不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洗印的这套影像,洗印这套影像的目的是不是要在美国出版发表,安娜又是如何把这套影像带回美国的,我们的推论是否准确,都需要更多的学者深入考证后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晋察冀边区影集原件
晋察冀边区影集的影像意义
经过八年全国抗战,晋察冀边区留下来的底片在2万张左右,使用并发表的大概在 4000张左右,其中,精华照片 200张左右,而影集中这139张精华影像图证了晋察冀根据地八年抗战简史。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摄影机构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和第一个摄影画报社晋察冀画报社,它们的创始人是沙飞,他不仅主持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而且还培养了大量新闻摄影人才,他是新中国新闻摄影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是开创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摄影革命家 ,他与石少华、吴印咸、郑景康、徐肖冰等一起被誉为中国的摄影大师 。晋察冀边区影集中的摄影作品的拍摄者正是晋察冀边区以沙飞为首包括石少华、罗光达、赵烈、叶昌林、叶曼之、杨国治、刘峰、流萤、雷烨、张进学等在内的优秀战地摄影师。
沙飞本人在摄影艺术上的造诣,及其对社会、政治与生活的理解,再加上亲身的革命实践和晋察冀边区的有利条件,使他逐步形成了以“摄影武器论” 为核心的早期中国革命摄影的理论体系,可以认为这是偶然中带着必然的。正因为如此,沙飞及其主持下的《晋察冀画报》摄影作品精品多、起点高,一经出版,就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为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晋察冀画报》自1942年7月7日在河北平山县碾盘沟创刊以来,至1948年5 月为止,共出版13期,印制32000多份 ,除了在边区广泛传播外,还寄送到延安、重庆,并经国际友人转送到苏联、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为了警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伤害,在《影像中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的编辑过程中,特别把第四部分的日寇暴行编排在最前面,时刻提醒人们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中国人民的抗战是被迫的正义之战。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 年 10 月,八路军杨成武支队向长城内外进军。沙飞 摄
熊熊的篝火:1942 年春,我冀热辽八路军挺进荒寒的塞外,烧木柴取暖。雷烨 摄
摧毁敌寇堡垒政策!我冀中八路军经常不断地攻打敌人炮楼。流萤 摄
原影集的第一部分为军事斗争,第43页是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系列中的经典,也被选为1942年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的封面,这一系列组照是沙飞早期通过长城这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极具象征意义的摄影符号来激励、号召和唤醒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尝试。这一系列中还包括第 45、47、49、53 页和第 107 页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再现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捷。第 79 页到第 91 页的作品则是首次通过摄影完整再现两场军事行动——大龙华歼灭战和百团大战,开创了人民军队军事摄影的先河。在闻名中外的游击战术中,第 69、71、73、95、99 页和第101页分别是地雷战、麻雀战 、破袭战、村落阻击战、地道战和水上游击战 的影像实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 113 页雷烨的这幅遗作《熊熊的篝火》 ,它表达出了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军战士坚持抗战的初心和决心。整体这一部分也是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中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图像再现。
原影集的第二部分则详细再现了战略反攻阶段的所有重要军事战斗情景,特别是收复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城镇,包括张家口、肃宁、任丘、新镇、献县、平山、山海关、集宁、丰镇、天镇、阳高、新保安、大同、赤峰和涿鹿等,这些影像也成为这些城市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回到我国人民手中的历史性标志。
第三部分全景描绘晋察冀根据地在探索新民主主义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无形中使晋察冀根据地成为新中国建立前的执政样板和雏形,向外界强有力地表达中国有能力建立一个完全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国家。
第四部分重点描述广大军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涌现的人民英模,有力诠释了人民战争的深层含义。这一部分同时有力彰显了晋察冀的敌后抗战得到了来自广大国际友人的支持,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察冀边区影集原件
结语
这套影集是晋察冀根据地创建的晋察冀画报社的摄影师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历经 8年拍摄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奋勇抗战的精华影像,代表了边区和根据地摄影的最高水平。
这套影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以及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探索。
一套影像,折射出不同纬度下的真实历史,每一张影像背后都有一段真实而丰满的历史故事。以上文字,仅仅是掀开尘封历史的一角,对很多问题的探讨还不充分严谨,现在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希望广大读者和学者能够持续关注和研究。
7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摄影出版社策划出版《影像中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最大程度保留及呈现这批原件的历史原貌,把读者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让我们深刻缅怀过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影像中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封面及定制书盒
本文节选自《影像中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藏晋察冀边区影像原件》,作者:高大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