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大千世界·镜显美丽 | 全国生态视觉艺术巡展在京开幕 展云南生态之美

2025-10-03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Lee.W

开幕式现场

9月26日上午,“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全国生态视觉艺术巡展北京站开幕仪式在和·艺术馆举行。以影像艺术为媒,通过影像与艺术的融合,向世界展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成果。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宋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璐,中国艺术摄影协会收藏委员会主任蔡元等领导及知名艺术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出席。开幕式由策展人韩菲主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万凡表示,本次展览所呈现的影像与文创作品,不仅凝聚了艺术家与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也体现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在生态美学表达与跨学科实践中的深入探索。期待通过艺术的语言,让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和·艺术馆馆长宋少波在致辞中表示,生态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艺术机构有义务为生态文明的传播提供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更多人关注自然生态,投身环保事业。”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项目负责人杨璐详细介绍了“大千世界·镜显美丽”巡展的发展历程和学术价值。此次巡展已先后走过昆明、大理洱源、烟台、成都四站,北京是第五站,之后将前往上海完成最后一站展出。杨璐指出,展览不仅呈现了自然之美,更融合了科研数据、生态文创设计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是跨领域合作的成果。

研讨会现场

当天下午,围绕“生态自然影像创作与传播发展路径探讨”展开探讨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拓展了此次展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们对这次展览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本次展览由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0月5日。

前  言

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话史中,影像艺术始终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既是科学的见证者,亦是诗性的言说者。在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觉醒交织的背景下,《大千世界 · 镜显美丽》全国巡展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三维坐标下的时代答卷。285幅生态影像与33件生态文创,不仅是对云南“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立体解码,更是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诠释。

一、影像的学术维度:多维与重构的生态叙事

展览以严谨的学术框架重构了生态摄影的认知范式。入展作品遵循“科学实证性、艺术典型性、生态叙事性”三重标准,兼具艺术家眼光与科学家思维的生态影像创作者,将生态学田野调查与视觉艺术语言深度融合。从高黎贡山树冠层的附生兰隐秘绽放,到怒江峡谷神秘怒江金丝猴家族的社会性互动;从真菌菌丝网络的地下智慧,到绯胸鹦鹉成群越过山林,长臂猿放歌山谷,每一帧影像皆是多重学科视角的结晶。自然科考者与艺术院校的跨界策展团队,更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观为脉络,将分散的生态图景编织成一部动态演化的自然史诗。

二、艺术的人文觉醒:凝视与对话的伦理重塑

展览超越了传统自然摄影的猎奇视角,以“关系美学”重塑观看伦理。 “爱在山间”揭示了脊椎动物情感系统的进化奇迹;“微观世界”中跳蛛复眼折射的虹光,是对昆虫感知维度的诗意解谜。这些作品拒绝“人类中心主义”的俯视,转而以平视甚至仰视的镜头语言,建构起物种间的平等对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创空间”中的33件文创作品,将高山花卉的基因密码转化为珠宝的光泽,让扎染技艺与植物色素达成跨物种合作——这种艺术介入生态的实践,暗合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为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文明提供了具象化的救赎路径。

三、时代的镜鉴使命:在地与全球的话语转译

作为中国首个以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为参照框架的生态艺术巡展,其价值远超出美学范畴。六座巡展城市的选址构成意味深长的空间修辞:在昆明的生物多样性心脏启程,途经北京的政治文化中枢与上海的经济全球化窗口,最终抵达内陆腹地成都——这条巡展路线恰似一条横贯中国的生态神经,串联起不同纬度下的人地关系思考。展览更以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叙事语法:自主开发的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将生态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种“科技+艺术+生态”的传播矩阵,正响应着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战略要求,使云南经验升华为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四、文明的镜显之境:创作与实践的生态行动

当黑颈鹤冲破暴雪的身影登上NWF大赛封面,当梅里雪山的灵性震动英伦三岛,这些作品已悄然改写国际生态摄影的话语权重。展览刻意保留摄影师的野外札记与设备上的泥土痕迹,这些“元叙事”符号将创作过程本身转化为生态教育现场。观众不仅能目睹藏狐捕食的0.01秒决胜瞬间,更能通过视频日志感受摄影师在海拔4500米缺氧环境中长达数月的坚守——这种将艺术创作还原为生命实践的表达方式,使得展览成为触发公众生态意识的“知觉枢纽”。

在这场展览中,镜头既是观察自然的工具,更是丈量文明的标尺。它提醒我们:当人类学会用真菌菌丝的共生智慧审视社会发展,用滇金丝猴的家庭伦理反思社群关系,用高山花卉的适者生存法则启迪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才真正超越了环保主义的表层叙事,升华为文明演进的内生动力。《大千世界 · 镜显美丽》不仅是一次视觉远征,更是一场文明范式的启蒙运动——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是通向“美丽中国”的时空胶囊,封存着这个时代对永恒的庄严承诺。

——李舸

部分展览作品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的乐园》

曾祥乐《雪中大餐》

洪英喆《活体花蕊实验报告》

刘海春《毒虫母爱》

王璟《牛粪上的舞者》

张筱蓉《绿孔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