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立足身边生活 注重原创精神 | 第30届全国影展举办“面对面”分享交流会

2025-10-30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Lee.W

分享交流会现场

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全国影展”)开幕之际,全国影展“面对面”分享交流活动于10月28日下午在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报告厅举行。

本届全国影展评委和入展作者代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专题发言,或阐释拍摄理念,或畅谈评选感想。评审中发现的趋势和问题,入选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思想,都为广大摄影人带来了新的启发。

刘阳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纪录类评委刘阳围绕“长期关注”单元展开分享。他认为,在长期拍摄时,应该更明显地呈现事物变化与时代审美迭代;同时还应围绕主题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避免缺失关键内容,规避重复同质化的问题。在拍摄内容上,他建议有条件的摄影人可以拍摄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重大题材,也可关注日常生活随时随地拍摄,用镜头捕捉消失的、新兴的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记录时代脉搏,展现社会风貌。

许国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纪录类入选作品《雪域脊梁:高原铁路建设者影像志》的作者许国,以《用情用心用力,记录高原铁路建设者廿载》为题,分享了20余年记录高原铁路建设的历程。他用影像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建设者勇担使命的家国情怀,记录了大时代中的小角色,让高原铁路建设者的影像走近公众,载入史册,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呈现和留存。

王庆松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艺术类评委王庆松在分享中提出,艺术类强调原创性和个性化,否则难以创作出“抓心”的作品。他说到,不少创作者跟风,上届某类作品获奖后,下届便有许多人追随,拍摄地点也很多时候集中于网红打卡点,没有拍出独特内容,投稿作品在打印尺寸、颜色灰度等方面也高度相似,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王庆松认为,艺术摄影创作中应注重原创性与个体视角,要从自身经验与观察出发,在题材选择中体现思想与立场。他同时还强调创作的长期性,建立持续的研究与表达体系,从项目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视觉语言的成熟。

郑斌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艺术类组照入选作品《彝族人新像》的作者郑斌,以《以真诚为镜,记录时代新像》为题进行分享,他多次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以真诚为镜,用镜头捕捉当代彝族同胞生活细节,如传统服饰与现代物件共存的场景,展现他们延续传统又拥抱变化的从容。他希望这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对大凉山的了解,为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一份影像注脚,让更多人看到民族文化内在的活力与开放。

颜劲松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创意和商业类评委颜劲松表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所有评委的评审标准,本次展览的入展作品或具有创意艺术质感,或具有商业实效,精准呼应全国影展的要求,展现了国内创意商业摄影的不断探索。他还提出,全国影展不仅选拔优秀作品,更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未来创作者应当紧扣创意与商业内核,以“创意着眼视觉创新与媒材突破,商业立足商品推广与消费引导”为核心,推动中国创意商业摄影探索独特的路径。

武珊珊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创意和商业类入展作品《欢乐颂——佑芯珠宝形象广告》的作者武珊珊分享了创作实践和对AI时代商业摄影的思考。她认为,AI技术推动商业摄影从成本中心转向创意引擎,带来效率、技术、创意与商业价值的提升,但是要警惕AI依赖怪圈,没有绝对“最好”的工具,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在于依据创作目标作出明智判断,未来“人的灵性”与“机的智能”的完美结合,将是商业摄影发展的方向。

王景春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短视频类评委王景春以入展作品为例,探讨了短视频的实践与发展。他表示,本届展览短视频作品的投稿量呈爆发式增长,内容形态丰富,既有历史大事件、也有时代小切口。他认为,短视频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其广泛传播让普通人有机会成为被看见的主角。它对摄影有反推力,摄影需融合媒介与视觉,关注短视频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创作者要以小切口讲故事,注重逻辑性与叙事力,让作品能看、易懂、讲得清。

扈秀帅作专题分享

本届全国影展短视频类入展作品《大洋重拳 决胜海天》的第一创作者扈秀帅分享了团队的创作历程,以及作品背后的航母故事。他想让大家看到,这部有关航母的视频,在悬念、节奏与故事中,让那些曾经不能被“看见”的科研人员与战士,成为时代镜头的主角,在大国重器的钢铁外壳之下,跃动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装备是钢铁造的,但操作装备的人,是有温度的。”

分享交流会现场

文字:朴新成  张英明

摄影:徐晓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