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学摄影

2013-06-17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yuanner

我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学摄影
倪梁/文

  2011年8月,当我登上飞往美国纽约的航班时,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个的问题:ICP究竟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ICP,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其学校被誉为世界上最独特,也是最为优秀的摄影学校之一。它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第6大道与43街交界处,与ICP博物馆隔街相望。每年超过5000名学生在此学习。学校提供两个一年的证书课程,包括新闻纪实摄影与综合艺术摄影,此外还有一个两年的摄影艺术研究生课程和一个为期一年的进修课程——作者注)新闻纪实摄影真的可以通过培训来学习吗?在这样一个一年的培训项目中,我究竟可以学到些什么?答案是从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的。
 



衣我所好(组图选二)倪梁 摄

关键词1  清单+繁重

  在正式学习开始前,ICP有一个为期3周的“新生培训”,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学校设施,比如暗房、影棚规章制度,器材的租赁及使用等内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ICP的“寻宝”(Scavenger Hunt)项目。在这个项目里,纪实摄影系和综合类摄影系的同学是在一起混合后分组,通常由ICP上一届毕业的学员来做各组的指导老师。各组的每个学生会得到一张相同的拍摄清单,并且有一周的拍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色彩、行李、触摸、矛盾、痕迹……”,这些清单上的命题或具体或抽象,“模仿马丁·帕尔、戴安·阿勃丝、辛迪·舍曼的作品……”则是兼具学习和模仿的一个挑战性命题。“用自己的理解和视角来拍摄,尽可能多拍,”这是学长兼导师的杰克逊给我们小组的建议,并且要求我们最后把拍摄的所有图片带到学校。经过一个礼拜的拍摄后,我们所有人把拍摄的内容带到学校,导入电脑,大家共同通过投影来选片、编辑。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一个相对完整作品诞生的流程。在最后的幻灯夜,各个小组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充满惊喜,这也让我们对即将来临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课程安排一般为2至3年,本科教育则有4年,而ICP的新闻纪实项目只有短短的一年。如此短促的项目课程安排,不仅可以为学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美国,就读大学,特别是学习摄影是非常昂贵的),而且就培养职业摄影师来说,这期间的课程设置和培训的内容足以媲美很多4年制的大学课程:摄影历史、数码暗房技术、摄影批评、灯光课程、色彩学、摄影拍摄……每周高密度的课程安排和高强度的作业,让我必须合理规划时间:上课、拍摄、冲卷、扫描、打印照片小样……时间安排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错失在学校预定的图形工作站,以至于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纽约,每当我结识新朋友,聊到我在ICP学习摄影时,不止一次听到他们的惊呼:“你在ICP?那儿可是以课业繁重而闻名的!”

关键词2  视觉训练+长期项目

  视觉训练是ICP新闻纪实项目第一个学期渗透到各门课程的训练科目。老师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安排展示不同的摄影师的作品。例如在色彩学课上,老师展示的是善用色彩的摄影师的作品;在摄影批评课上,老师则进行专题性的作品点评,例如女性、宗教、战争冲突等题材。模仿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对于摄影也不例外。但模仿,绝对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学习前辈摄影师的视觉思维方式。在图片制作课(Picture-Making)上,老师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作业:找出25幅“我希望是我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它们。为了寻找这25幅作品,还要避免与同学选择的雷同,我们需要翻阅大量画册,浏览众多摄影名家名作。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我们已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自己的“视觉词典”(Vision Dictionary),对摄影作品认知和评判,在心中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
  从冬季学期(也就是第二个学期)开始,我们就开始了“长期项目”的准备和拍摄。在正式开始拍摄前,老师会要求每人写一份“项目报告”来陈述拍摄理由。对于拍摄的题材,老师几乎没有任何干涉,但对于题材选择的理由,老师们总是饶有兴致。在每周的作品点评会上,曝光、虚实、色彩,甚至构图等这些过去我认为一幅摄影作品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里的老师们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作为摄影师的你,为什么会拍摄下这幅画面?通过这幅画面,你想表达什么?相对于完整的后期作品,他们更希望看到我们的完整拍摄过程中所有的照片。所以,无论使用数码还是胶片,每一次的作业我们都需要打印出拍摄小样(contact sheet),因为拍摄小样可以反映出拍摄者视觉以及思维的一个过程。
  在长期项目的拍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随着拍摄进度的前进而成长。来自巴西的女生安娜拍摄的是纽约上城区的一群读诗会的孩子们。一开始,她采用纪实报道的手法拍摄这群孩子的生活。然而在数字时代,即便是诗歌这样的短文写作,也被手机这样的文本工具所取代。从常规的拍摄角度来看,孩子们在手机上读诗写诗和收发短信没有区别。面对老师和同学的质疑,最后安娜选择将孩子们带到纽约的街头,拍摄他们站在小水桶上读诗的场景,最后将肖像和诗歌并列呈现。
  我的长期项目是拍摄纽约的一条地铁线——7号线。这是一条从纽约皇后区到曼哈顿的地铁线,也是我每天上学搭乘的公共交通。这条线经过纽约多个族裔的聚集区,又称“国际线”。我的思路是拍摄这样一条独具纽约特色的地铁线,就要拍摄它周边生活的人,拍摄它路过的街景。我给很多老师看过我的照片,包括著名的纪实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他们也都给了我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建议。在不同人的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建议中,我坚信从意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进而通过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3  纽约氛围

  ICP毗邻世界的十字路口——“时报广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摄影领域享有的声誉,ICP几乎可以说是纽约的摄影人之家。对于在这里求学的学生来说,大家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摄影师。记得一次周末的工作坊,两天中先后有四位摄影师来到课堂给我们做了作品展示及互动交流。每周三的晚上,还有知名摄影师在学校的礼堂做专题讲座。这些摄影师的领域涵盖了纪实、艺术甚至商业摄影。所谓“眼界决定境界”,虽然我就读的是新闻纪实摄影,但老师同样鼓励我们学习和欣赏艺术,甚至商业类型的摄影作品。摄影师兼ICP工作坊老师约瑟夫在他的工作坊上曾对我们说,“照片就是照片,不要带任何的标签和偏见来看待摄影作品。”
纽约是世界之都,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180多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这里,包容是这个城市最显著的标志,摄影在这里同样如此。各种风格的摄影展在纽约层出不穷,终年无休:从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到切尔西(画廊区),从古根海姆博物馆到大都会博物馆,当然,还有ICP的摄影博物馆。
在纽约一年,我最喜欢的展览,莫过于亚力克·索斯2012年3月在切尔西画廊的展览。索斯是一个喜欢拍摄有故事的人的摄影师,对于作品背后的故事,他总是能娓娓道来。观展当日,聆听着索斯的描述,包括我在内的观众自觉围成一个半径。在这个展览中,大照片、小照片、黑白、彩色有机地展陈在一起。不仅如此,索斯还尝试还原了部分拍摄现场的场景,甚至把某些场景的微缩模型带到了现场,使整个展览非常生动有趣。

关键词4  硬件支撑

  理念是摄影的左膀,技术就应该是摄影的右臂。在ICP的学习过程中,摄影技术的课程贯穿三个学期,从传统暗房到数字暗房,从影棚的灯光到摄影作品的最终打印输出,这些都是我们的必修课。特别是传统暗房这一方面,在纽约几乎所有的高等艺术院校在拆除废弃传统暗房设备和空间的时候,在这个全面数码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候,ICP将其学校一半的面积规划为暗房空间,并且将黑白暗房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以致有胶片冲洗店老板在决定暂停胶片冲洗业务后主动愿意将胶片冲洗设备无偿捐献给ICP。
  在艺术微喷课上,老师拿出各种收藏级打印纸让我们体验和学习数码作品的打印输出。在美国,有一些艺术院校并不很重视技术课程的教学,但ICP的老师认为,作为职业摄影师,即便将来有许多技术工作并不需要摄影师来亲自操作,比如后期处理和作品的输出,但依然非常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决定了摄影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品质。在ICP的最后一个学期,确切来说应该是在ICP数字暗房实验室中的学期,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编辑照片、打印展览作品、制作个人作品集中度过。
  2012年6月,我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也迎来了毕业展,更重要是,迎来了“职业介绍日”(Career Day)。在这一天,学生们有机会与200多名来自摄影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一对一交流。他们有来自纽约各大媒体的图片编辑,有图片社的经纪人,有画廊的策展人。这一天对我来说,更像是传统的专家见面会。在这一天里,我有幸与9位摄影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我最喜欢的杂志和图片社。能有机会从ICP以外的摄影领域专家那里得到不同于学校老师的反馈和评价,这对我来说是很难得和重要的。
  在ICP学习的这一年,紧张而短暂,但这一年的收获和启迪,已经足让我受用终生。摄影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旅程,而现在旅程才刚刚开始。

■  相关链接

ICP展览,不可或缺的教育硬件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简称ICP)是由康奈尔·卡帕(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弟弟)于1974年在曼哈顿建立,是一个集摄影博物馆,摄影学校以及摄影研究于一身的摄影机构。
  迄今为止,ICP已经举办了超过500个展览,为世人展示了超过3000名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开办了上千门课程和工作坊。1985年,ICP创立了“ICP无限奖”,这一奖项旨在授予世界范围内关于人类命运与发展的杰出摄影师,现在已成为业界最高荣誉之一。
  ICP摄影博物馆位于ICP学校的斜对面,曾是柯达的一座画廊。博物馆拥有16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回首ICP历史上的那些著名展览,无论是梳理性质的专题展,抑或研究发现的特别展,每每都为有幸就读于ICP学校的学员和更广大的摄影爱好者群体提供了触摸摄影史和发现模仿并超越的摄影师对象。远的不说,且从2008年年初的《永远的档案:在当代艺术中使用文献档案》中说起。
  2008年1月18日至5月4日,ICP策展人、学者敖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集合了一批先锋的当代艺术家举办该展览。他们使用文献档案资料作为元素,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无名氏的照片收藏、电影式的图片相册和历史图片的蒙太奇等,重新思考关于身份的认同、历史、回忆,以及逝去等问题,从而创作出参展的众多影像艺术品。
  2010年10月2日至2011年1月17日,继2003年“陌生人”、2007年“生态乌托邦”之后,ICP第三届摄影三年展以“衣着标准”主题隆重亮相。该展览延续了2009年ICP一系列关于时尚,以及时尚与艺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展览项目,将之前关于时尚的影展概念进行拓展,呈现了一系列关于时尚应用、影像应用以及个人展现的摄影作品和视频。参展作品试图呈现在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的当下,艺术家就时尚对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的影像化解读。
  2011年1月21日至5月8日,王庆松成为第一位在ICP举办个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展览《当世界碰撞在一起》共展出了王庆松大约15件影像作品,其中12件为巨型摄影作品,此外配合展览的纪录片描述了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展览取名为《当世界碰撞在一起》,旨在表现中国当下中外文化冲突带来的社会现状。
  2012年1月20日至9月2日,《维吉,谋杀案是我的事业》在ICP博物馆举行。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位20世纪纽约城最诚实、最客观、最愤世嫉俗,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师的摄影一生。展览分“摄影侦探”、“完整阅读”、“记录真相”、“赤裸城市”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维吉的拍摄过程、媒体影响力、维吉和纽约“摄影联盟”的关系、维吉拍摄的纽约人日常生活状态照片等。
凡此种种得益于ICP的丰富收藏。据最近的核查,ICP永久收藏有超过10万幅摄影原作。从创始以来,ICP通过收藏和捐赠,拥有了众多从1930年到1990年的欧美重要纪实摄影作品,其中包括尤金·史密斯、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等诸多名家的重要作品。最近的珍贵藏品就是罗伯特·卡帕在上世纪40年代遗失的“墨西哥手提箱”,包括4500张记录西班牙内战的底片。而所有这些又都为来ICP求学的慕名者们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视觉训练基础。

■  作者简介

倪梁,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1-2012年就读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新闻纪实摄影项目,学习期间曾获得阿兰·莫德尔奖学金(Alan Model Scholarship),曾参展纽约ICP《我的真相,你的真实》(My truth, Your truth)、首届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柏林摄影节手机摄影展等。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