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江山金阙,日月琼室:姜纬谈德意摄影师建筑摄影

2014-05-12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撰文:姜纬   摄影:坎迪达·赫弗尔、马西莫·列斯德里
 



坎迪达·赫弗尔作品

点击进入 类型学摄影的延展:坎迪达.赫弗尔作品)
点击进入 对建筑遗迹的追思:马西莫.列斯德里作品)



    德国摄影师坎迪达·赫弗尔(Candida Höfer)以拍摄古建空间而闻名于世。她的作品沉静而严谨,镜头里面的建筑物,常常空无一人,无声诉说着曾有的风雨纵横故事,展现这些空间结构自从被建造、被使用后,所赋予的美与诸多性格。她以惊人而全新的目光探寻着逝去时代和大师辉煌缛丽的杰作,并在瞬间引发了一种肃穆端庄、华美孤绝的感受,具有确切而诚恳的召唤魔力。

    坎迪达·赫弗尔是贝歇夫妇的学生,和她的同门师兄弟安德烈斯·古斯基、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施特鲁特一样,受益于严格完善的概念和技术训练。最明显的一个例证是系列的运用,以保持一个系列不同对象的照片有着相同的视野和尺度,这种类型学的倾向,始终是赫弗尔的工作基础,即使她的作品有规模日益扩大的演变,有新的项目和色彩。

    1968年,坎迪达·赫弗尔为一家报纸拍摄照片,1976年起师从贝歇夫妇修研摄影技艺。刚开始,她拍摄了在德国工作的土耳其人,她对于土耳其人的存在如何影响德国人的生活方式深感兴趣。在镜头里的人们对她很友善,但她自己却对于入侵他们的生活空间感到不适,于此同时,她发现这些土耳其人因为实际需求及自身对美的见解而改变了所处的生活空间,她对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赫弗尔的拍摄对象并没有特别忽略镜头,他们多半注视着镜头,在镜头按下的刹那间,赫弗尔把握住了空间的自然框架,和人在空间最自然的神情。在她后来的作品中,空间内即便没有人,也无法完全抹杀人曾经在空间留下的种种痕迹。就像是她在2012年接受学者赫伯特·博柯特(Herbert Burkert)访问时所说的:“如果没有人,空间可以更为清晰地显露它们的角色。空间言说着人们,正如我们在餐桌边谈及缺席的客人。”#p#副标题#e#
 

坎迪达·赫弗尔作品


    坎迪达·赫弗尔1970年代末围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拍摄彩色照片,如办公室、银行和候车室,之后的主题逐渐集中在室内设计、房间和动物园,用大画幅影像捕捉“社会心理社会结构”。自1980年代以来,她的意象聚焦于宫殿、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歌剧院等丹楹刻桷的古旧建筑,这些充斥着文化、知识、沟通和交流的场所,都具备深厚的历史背景,却看不到任何人物的存在,些许的禁欲主义感觉使得作品有着一种形而上学的质量。空无一人的室内消除了潜在的干扰,维护强调观点本身。赫弗尔的这些作品,是色彩、形态和几何结构的有机组合,她一方面加以精妙的平衡,另一方面成功结构出新的形象。

    从2004年到2007年,她周游世界,拍摄艺术家和私人收藏家的宅邸。2005年,赫弗尔着手进行在卢浮宫的项目,记录其各种各样厅堂馆阁,呈现出它们纷繁多姿的个性化设计,拱门、瓷砖、廊柱和墙饰,同样,也都是在观众游客完全不存在的情形下拍摄的。最近几年踏足意大利北方之后,她看见当地人自然而然地把非凡建筑物纳入日常生活中,特别有所感触,她的照片中出现的桌椅等物品逐渐透露出一丝功能性。

    她的照片大多采用经典正面角度,寻求对角线构图,以端正的方式为建筑物内部空间制作“肖像”。赫弗尔制作这些照片时并无后期加工,她选择使用长时间曝光,特意限于使用各地点的现有光源,通常会测试光线的效果,要求在房间里拉起或放下窗帘。她以数码(Digital)或模拟(Analog)的模式摄影。在模拟模式时,使用哈苏相机。用到数码模式时,使用一部特别定制的瑞士相机。赫弗尔的表现手法很注重完整性,让空间中的物品以及细节,都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细腻的物理空间,可是脑海中又可以带回想象的追忆。她用镜头凝视岁月洗礼下人类文明的遗产,追溯历史渊源,饱含不动声色的洞察与哲思,低吟着亘古的美。

    “要我说创作的过程是可以的,但每每讲到目的或效果总是觉得有点尴尬。” 坎迪达·赫弗尔自述道:“有的空间适合影像介入,有的则不行。可以的大部分是带有层层时空感的空间,这种多元空间的特质,长久下来造就了特定的类型,但不要让类型超越空间。而且,我现在谈论的是在空间里拍摄的影像,照片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我用来创作的就是这种影像,像是飞机、颜色或是秩序与失序的关联等。”

    坎迪达·赫弗尔的作品描绘的是空间本身,她深谙空间如果有性格,来自于人们如何定义,并且如何使用空间,空间的性格取决于人。室内空间提供了结构与秩序——即便秩序有时候很难被探查到,也反映出了美及个性,是富有文化的,因为人们创建并使用它们,使用者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当我们观看赫弗尔的摄影作品时,通常难以察觉任何情绪,她让观众在照片传达的明亮的光与丰富色彩中,清晰地看见空间结构与线条,看见空间即便没有人,仍留下人的气息,留下独有的人文性、社会性与历史性。这种情况在那些反映特定文化功能的空间特别明显,比如图书馆和博物馆。但是,对于那些反映再现性的空间如宫殿,同样也是真实可察的。庙堂的营造布局往往幽邃高渺,摄影提供了安抚这些空间并使之为冥想做好准备的机会。#p#副标题#e#

 马西莫·列斯德里作品


 
 
    意大利的马西莫·列斯德里(Massimo Listri)堪称当今首屈一指的室内及建筑摄影大师,在其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遍访各地画栋飞甍的教堂宫殿、古城堡、博物馆、修道院、图书馆及花园别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用灵慧之眼,发掘、探究及转释出古迹建筑之美,不仅拍摄美的事物,更将美创造出来。
 
    马西莫·列斯德里认为“我的摄影是在这个混乱无序的社会中对宁静和沉默的表达——一种透视和均衡之感。这是灵魂的治疗。每次,我在拍摄一张照片时,都像是面对一处突现的宝藏,那是原初的激动,不管是一个空荡荡的房间或是梵蒂冈最伟大的遗珍。”


    列斯德里自幼袭染意大利文化气息,他的父亲是记者和文学评论家,订阅收藏了许多艺术和建筑学出版物,受此深刻影响的列斯德里16 岁就表现出对摄影的兴趣。对于建筑内部空间,他有着天生的直觉和敏锐的感悟力,大学期间,他立志给艺术、建筑和室内设计拍摄作品,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国际知名艺术杂志。列斯德里觉得照片的共享空间,富有美学和历史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保留这些空间的美丽,同时增强了它们的历史感,这是他作为一个摄影师的价值所在。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大改造,对建筑遗迹的追思情怀从18世纪始便在人文主义者心中回荡。正如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言:因为有了钟表,永恒便消失了。而建筑是一种永恒的音乐,建筑内景唤醒种种人性经验:力量、迷狂、情感、灵性、信念、欲望……教皇、国王、宠妃、贵戚、朝臣、骑士的容颜已成枯槁,而历史和艺术长存不死。马西莫·列斯德里轻轻揭去逝去世界的神秘面纱,他的照片怀着虔诚的缄默,无疑是对壮观与美的感叹,对历史华章的赞赏,同时又似一曲岁月挽歌,在他给我们呈现的高贵的殿堂、幽雅的迥廊、静谧的图书馆里回响。
 
    列斯德里在访谈中说,他的室内摄影与别人最大的不同便是某种空间孤独感:“走进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独自工作,在空间与我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对他而言,美很简单:对称,和谐和均衡。列斯德里宣称深受意大利绘画大师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和荷兰黄金时代大画家扬·弗美尔(Jan Vermeer)的影响,他们静观的默然,以及瞬间的永恒描摹,他们的平衡构图,深远透视,以及微妙的光感,在列斯德里作品中都找得到影子。
 
    马西莫·列斯德里的巨大声誉,让他获得了信任和特许,其中包括梵蒂冈博物馆、佛罗伦萨的皮蒂宫,以及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地宫殿的拍摄特权。单就他众多作品中的图书馆系列来说,瑞士历史最悠久的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大厅以洛可可风格闻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图书馆之一;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景,欧洲近代最大的巴洛克艺术建筑之一;玉砌雕阑的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图书馆,也同样是700多年的巴洛克建筑杰作;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最珍贵古籍之一是公元9世纪具备罗马式、哥德式装饰的祷告礼拜书;而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则典藏了举世闻名的泥金装饰手抄凯尔经。列斯德里以一种宏伟的方式定格了这些建筑的精美清晰内景,让观众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内部细节。他认为自己只是在等待,等待某个时刻,就像肖像画家一样,找到一个地点、一个时刻,巨细无遗地映现每个细节,建构完美叙述。在他的作品里,每个部位都恰如其位,准确,清晰,整体,就像和谐的五线谱音阶,各归其处,确实是非凡的才能,让每个细节都说话,都不一样,都在诉说表象以内的故事。当被问及为何如此与众不同时,他说:“这纯粹是感觉的问题,秘密在于细节的光,这就是为什么我尽可能使用自然光的原因。”#p#副标题#e#


马西莫·列斯德里作品
 

    当细节都被显露出来时,马西莫·列斯德里又提醒我们,所有都是透视的问题,占据在一个有利的独特的视点,再传统的主题也能辉扬新意,攫人心魄。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开始,比例就是一种神秘的宗教。文艺复兴延续了对比例的执着,探讨了构图、光线、透视的可能性,达成至高的美学原则:均衡、和谐、优雅、深远,这种专注的视觉观点在近现代以来渐渐失却了。


    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克拉利(Jonathan Crary)在其名著《观者的技术》、《知觉的悬置》中揭示了视觉机制是如何在摄影、电影及当代视觉艺术影响下改变的。正是扑面而来的纷纷扰扰的影像和哓哓不休的蒙太奇,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了无所不用其极、瞬间万变的视角,我们的视觉好奇心总是得不到满足,注意力却持久地涣散了,焦虑、脆弱、不安、烦燥、失落,种种情绪随之袭来。而马西莫·列斯德里的作品就是一种坚定宏大的勘探,这种均衡、深度的透视和环视,力图将我们的注意力攥紧。
 
    马西莫·列斯德里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几乎震耳欲聋的静默,好似时间停止,这是直觉突现的灵感。其作品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精神化空间的再现。而这种静默的震撼,正是我们暌违已久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每时每刻的嘈杂纷乱所包围着,神性的圣思在空间上便已远离我们,而当我们偶然邂逅它们,我们又被生成于内心的精神家园和历史空间所吸引。精湛与神秘的构成,是马西莫·列斯德里作品的特色,这些作品既浸透了对荣耀和梦想的体验回眸,又有着对现象和本质的深刻追问,更有对当下迷失的断想思索,以及成为人间戏剧背景的敬畏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