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聚焦 Focus ――中国海关摄影艺术展(2012-2016)

2017-02-07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主办:中国海关摄影协会

策展人:张志南

艺术顾问:沈珂

执行策展:周建伟 / 郭平洲

展出时间:2017年1月7日-2月6日

展出地点:中国·北京 海关博物馆


参展摄影师

白玛次仁 孟秋宇 吴卫东 王臣成 王政 朱文斌 袁国宏 乐永栋 郭平洲 段晖 罗希 王博 沈珂 周建伟 王国伟 刘国强 黄勇哲 周宇红江霞 刘峰池 邹宁 王海涛 曹磊 陈霆 黎永红 王绪明 刘巍 俞波 曲斌 吴长军 许玉川 黄尚尚 温国栋 毕为民 刘金峰 师炜 陈晓峰 巣家敏 王殷 庄能东 张志南 林航 胡祥磊

前言

从风花雪月到宣传报道,再到以当代性语言来呈现行业题材,海关摄影一直在路上。摄影的当代性并非高冷,也许就存在于我们的周边,也包括我们的职业与工作环境。(《中国摄影》杂志编者按语)

本次展览分为“前沿纪事”、“海关视角”和“中国故事”三个单元,从点到面,由一点看世界,完整呈现了海关摄影人的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对“海关摄影”从内涵到外延的界定与认知。海关摄影乃至行业摄影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跋涉。它不是从一个“风花雪月”向“身边故事”单纯转变的简单问题,它是一个以问题意识为先导,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程为参照系,将行业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与社会交汇的坐标点,来探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由“行业视角”聚焦的各类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探索极大地拓展了海关摄影及行业摄影的视野,并保持了与时代同步和与社会对话的可能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多样性状态已经为摄影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当代开放的文化语境,多元的艺术渗透,使摄影创作生态呈现出思维多向、语言多样、形式多变的崭新样貌。越来越多的海关摄影人不再满足于过去单纯唯美的简单追求,而是聚焦于海关空间,寻求自我突破,在题材、形式、观念和语言表达上着力追求创新。本次展览所呈现的40件作品,不仅体现了海关摄影人对本职岗位与工作环境的执着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关摄影人5年来不懈探索的痕迹与路径。

第一单元:前沿纪事

任何行业,无论多么封闭,无论多么神秘,其存在的基础都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其从业的人员都是普通社会公民。时间、空间、人,这三个维度的对象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不可能脱离今天的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这意味着,行业的时空观及价值观与全社会的时空观和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无疑都是当代社会形态的一个缩影,行业摄影的丰富性从而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本单元聚焦于海关工作一线。所呈现的20件作品,以海关工作现场为创作空间,通过呈现各类不同空间的样态和各种元素所构成的丰富复杂关系,表现海关在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职能作用。

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对外宣传照片,它们是基于对文献价值的理解和出于传播互动的考量,有计划地以结构化方式所采集的现场影像,这也是为未来可能进入社会影像文献系统而做的必要准备。

第二单元:海关视角

海关因其在国家进出境管理中的特殊职能,其管理所及的空间和场域,往往也是特殊的社会舞台,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和关注意义。作为一名摄影家,无论他具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者创意,必须首先找到分析和观察的视角。有了视角,才可能有指涉,才可能有文化意义的建构;有了视角,日常之物才会在特定语境之下成为非常之物,对话才可能因此而生。海关摄影利用本行业的特殊资源――“海关视角,以此向观众提出了只有海关的摄影人才能通过影像串接起来的思考线索。

本单元聚焦于进出境这个海关行使职能的特殊空间,所呈现的10件作品,是对国门之下的特殊事件和故事进行采样和取证,这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特殊记忆,也是海关与社会的共同记忆。这些图像既为中国的当代摄影以及对外开放带来了珍贵的文献,也是海关的摄影家对当代生活复杂性的深入思考。

第三单元:中国故事

海关处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其一切职能均与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30余年来,海关一直致力于监管模式改革,这是海关主动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维护中国外贸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改革成果也普遍惠及广大的进出口企业。以出口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以出口原材料为主,而后逐步发展为出口初级加工品,直至现在,出口产品琳琅满目,中国制造已经走遍世界各地。

本单元聚焦于中国出口中国制造等海关监管所及的生产企业、物流中转公司等特殊空间,所呈现的10件作品,既有海关摄影家对中国制造内部机理和特质的解析,也有对中国进出口规模和样态的呈现,同时还包含了摄影家对工业4.0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尝试了以视觉方式对中国故事的言说和对中国精神的塑造。


后记

2012年6月29日,中国海关摄影协会正式成立。聚焦前沿,以海关摄影人独有的特殊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是协会自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的宗旨和恪守的原则。5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协会在总署领导的关心和总署政治部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遵照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要求,以边学习、边探索的积极姿态,整合资源,着眼于业界前沿和海关摄影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创建海关摄影人的学习平台和生长空间,着重于解决摄影探索中的疑难问题,为海关摄影人营造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创作氛围,使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前沿视角的海关摄影人浮出水面。海关摄影立体多元的开放格局已现雏形。

今天展出的40件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关摄影5年间的探索方向和创作成果,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与公众互动,与业界交流,与社会对话,让海关摄影与时代同步。

5年来,协会在全力做好两年一届的海关摄影艺术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海关摄影人参与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型摄影展览和海关自身的主题摄影展。先后有400多件作品入选:其中《国门·2015》以14件海关摄影人的专题作品,入选201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2015年连州国际摄影大展,引起业界广泛关注;2016年《中国摄影》杂志以从自在到自为为题,以50页的篇幅介绍了海关摄影在行业摄影领域的探索成果,有23位海关摄影人的作品呈现其中。在与业界互动的同时,海关摄影并没有放松内部挖潜和影像拓展,20141119日,海关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海关现场人文影像采集大型活动,这一活动被命名为《1119·海关一日》。600余名中国海关工作人员于当天分别在1000多个海关业务现场进行了原生态影像采集,共征集到6000余幅现场影像。以此为契机,海关摄影协会正式创建了《中国海关人文影像库》,并将此6000余幅影像原始资料作为首批入库文献。

5年来,海关摄影得到了很多老师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协会先后举办过13海关摄影工作坊及多期海关摄影研修班,有200余名海关摄影骨干通过工作坊及研修班这种特殊的培训机制,对海关摄影有了新的理解,对当代文化语境有了新的认知。先后担任过海关摄影工作坊的导师有沈珂、曾翰、晋永权、胡武功、刘宽新、张国田、姜纬、孙京涛、海杰、高岩、杨抒怀、贾代腾飞、秦盱丰等,他们以高度的热忱和责任感,为海关学员倾力辅导,并积极参与海关摄影拓展和探索的实践当中,为海关摄影的健康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持。赵迎新、柴选、许华飞、李戈、段玉婷等知名专家也为海关摄影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中国摄影》杂志的李波、郑浓老师,为梳理海关摄影现象,深入海关基层采访,完成了对海关摄影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定位和价值呈现。这些支持和帮助,对推动海关摄影向前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海关在行业摄影的探索中,虽然向前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却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些作品还有很多不足,尤其在创新思维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努力。显然,行业摄影除方向明确外,在形式上的大胆突破也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这次以“聚焦”为题的展览,既是一次海关摄影5年探索的交流和汇报,也是旨在引起更多有志于行业摄影探索的海关摄影人和业界同行的关注和思考,行业摄影探索需要更多的学术支持和资源整合,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

再次向给予海关摄影以无私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