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床厂青年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活泼。这个厂举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全厂有一千多名职工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报名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班。经过常年不懈的刻苦学习,青年职工们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水平,许志敏、张荣海、韩鹤年、金成屏等青年便是他们中的代表。
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在青年职工中蔚然成风。设计科的青年职工杨殿文志愿担任工厂义务报刊发行员,这个工厂的职工订有81种杂志和11种报纸。每次接到邮递员送来的报纸杂志,他都及时送到读者手中。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发行员。有的职工自愿参加了工厂的义务消防队,有的职工担任了业余教师或图书管理员,有的职工还热心各种公益活动。
上海机床厂青年职工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多种多样。厂里组织有合唱队、口琴队、曲艺组、舞蹈组、民族管弦乐队等文艺团体。他们不仅演唱革命歌曲,还将本厂的新人新事编成节目在厂里演出,深受职工欢迎。厂业余合唱队创作并演出的“机床工人之歌”在“1963年上海市群众歌咏比赛”上获得了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青年工人业余体育活动也很活跃,厂乒乓球队在上海杨浦区乒乓球比赛中取得冠军。
摄影并文/茹遂初
茹遂初,陕西三原人,1932年生于南京。1949年17岁时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西北新闻局任摄影记者。1951年以土改工作队队员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在青海参加了三期土地改革,拍摄了一些真实记录土改的珍贵图片。1952年参与筹建《西北画报》,任该刊记者组组长。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后奉调来京,在《人民画报》任摄影记者,直至1993年离休。1959作品“引洮河水上山”先后在布达佩斯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前民主德国举办的国际摄影比赛上分别获金质奖章和一等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茹遂初先后倡议并参与《大河上下》、《万里长江》两个专栏连载的采访,是我国最早到达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的记者之一。其后他又策划和参与了“丝绸之路纪行”专栏连载的采访工作。这个连载通过丝绸之路沿线的遗迹和出土文物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丝路”今日的面貌,在《人民画报》连载20期。在画报连载的基础上,他又与法国一家出版公司合作,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丝绸之路》。
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建初期会员,后转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复刊后任该刊编委直至2008年。曾担任两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和第一届摄影金像奖评委,现为“中国知名摄影家作品档案网”编委会主任。2014年获第十届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签名作品61幅。2017年又有24幅签名作品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