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  
搜索

脱贫攻坚 | 李亚隆:《脱贫“七叶一枝花”》

2021-01-25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李亚隆 责编:张双双

清江两岸的高山里,生长着一种被称为“神农四宝”的植物——七叶一枝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我,一似手拈拿"。

清江中下游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近年流传一首新歌谣,"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贫困如遇我,一似手拈拿"。歌谣中的“七叶一枝花”,指的是长阳的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出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花。

长阳多山,民国《长阳县志》记载,山上农业以“黍、稷、麦、菽、薯、芋”为主,农民自古收入低下。因此,长阳1986年就被第一批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几十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长阳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农业种植业逐步摆脱了“黍、稷、麦、菽、薯、芋”六业形态,实现了低山“柑橘”、“茶叶”、中山“魔芋”、“木瓜”、“栀子”、“根艺”、高山“蔬菜”的新产业格局,并创造了七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品牌,为农民增收打下稳定的基础。

在清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自古盛产柑橘,杜甫曾留下"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的诗句。但沿着河谷,把柑橘种植推向清江中游,却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长阳在渔峡口镇选育出"华柑二号"椪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5%以上。 “清江椪柑”,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百强水果区域公共品牌。近年,在年≧10℃有效积温5500℃以上的8个乡镇,“清江椪柑”等柑橘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年产8万吨,柑农总收入超过3.5亿元 。

长阳是中国传统红茶——宜红的核心产区,从低山、到中山,至高山,茶园连绵起伏,从绿茶、到红茶,至白茶,土家的罐罐茶香飘四海。数百里宜红古茶道穿行山涧,滋养出第一支土家族红色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城五河白茶”的发现传承,展现出不同于六大基本茶类的文化魅力。如今,8个乡镇茶叶种植面积达15.5万亩,茶农总收入3.2亿元,年产干茶7000多吨,产值6.8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亿元。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县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16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09家,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其中三品源公司子2015年连续六年被评为 “中国茶叶百强企业”。

魔芋产业是脱贫的优势产业。但魔芋多病害,种植技术要求高。长阳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开展农民魔芋技术培训和基地建设。以前魔芋利用初放,传统种植收益低。长阳倾心培育出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育种、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全产业链开发魔芋,生产出魔芋膳食纤维、魔芋化妆品、魔芋生物材料等高科技产品,极大提升了魔芋利用价值,成为全国魔芋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近十年努力,魔芋产业发展中这两大瓶颈,在长阳人的努力中被克服。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从2015年1.8万亩,增长到5万亩左右,种芋生产面积达2万亩。全县魔芋专业合作社37家,芋农总收入2.8亿元。全县现有魔芋加工企业5家,产地初加工50家,商品芋年加工能力65000吨,提供干芋角1万吨,年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2020年1月,经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专家评审,长阳从全国150多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十大魔芋产业重点县”。农业农村部确定长阳为“国家区域性蔬菜(魔芋)良种繁育基地”。

《诗经》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长阳榔坪是中国药用木瓜第一镇,其“资丘木瓜”以其“籽少、色正、皮皱”的特色和上乘的品质而著称。历史上,榔坪交通闭塞,只有借道清江边的资丘,才能将木瓜运出,因此药商们将其张冠李戴,榔坪木瓜就变成资丘木瓜了。资丘木瓜有名,但历史上农民舍不得拿正田来种。如何使木瓜成为脱贫的支柱产业?长阳走出了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路子。全县成立木瓜专业合作社30多个,在榔坪、资丘、渔峡口3个乡镇发展“资丘木瓜”8.7万亩,挂果园已达4万余亩,年产干品5000余吨,产值5亿元。瓜农总收入3亿元元。长阳“资丘木瓜”占全国药用木瓜用量的近70%。

清江下游,是水栀子的栖息地。栀果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既可提取黄、蓝、绿色素,也可入药。原金福乡所产的“金福红栀”,色鲜、果大、品质好。单果平均重达20克,比普通栀果重1倍以上;干栀果的色素含量品为10%,较其他地方栀果色素含量高0.8个百分点;色价高达500个,是国内标准的6倍多。“金福红栀”是生产高质量色素的理想原料,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世纪初,特别是近年,县里布局都镇湾镇和鸭子口乡为“金福红栀”重点产区,种植由田边地角向集中连片发展,建成基地6万亩,年产鲜栀1.5万吨左右,果农总收入3000万元。

高家堰,318国道上的一个山区镇。改革开放后,抓住国家基本建设的机遇,起步发展盆景产业。近年,围绕长江大保护,该镇把盆景产业基础调整为苗圃基地建设,已基本形成“百里盆景长廊、千户百姓参与、万亩种植园区、亿元年均产值”的盆景产业格局,年均销售额过亿元,盆景存量总值超过10亿元,被誉为“华中盆景第一镇”、“湖北盆景根艺第一镇”。截至目前,高家堰镇共发展苗圃5000余亩,从事盆景根艺生产的农户达到1100多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远销上海、江苏、广东等20多个省市,年生产销售根艺盆景150万盆,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盆景存量1000多万盆,总值超过150亿元。

高山,千百年与贫困连在一起。而今天的长阳却在高山培育出最大的脱贫产业。改革开放后,为解决宜昌城市菜篮子,城乡联手在长阳火烧坪乡发展高山蔬菜,成为全国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到2019年全县已形成高山蔬菜30万亩基地,年种植面积50万亩,年商品量150万吨,蔬菜产值20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主导品种有结球甘蓝、大白菜、萝卜、番茄、菜豆、辣椒、甜玉米7个品种类型。全县建成蔬菜冷库68家,142台机组,324个库门,总库容量52867立方米。现有蔬菜包装厂4家,深加工企业3家。蔬菜销往华中、华东、华南半径1000公里范围的48个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全县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339家,蔬菜生产及营销企业9家,现有专业协会4家,蔬菜科研单位2家,蔬菜经纪能人1100人,蔬菜信息平台11处,物流信息部31家。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1个,绿色食品40个,无公害食品19个,农业农村部部级名特优新产品目录产品6个,注册商标25个。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3家,设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21处。高山蔬菜产业成为该县农业板块面积最大的产业,涉及38个村228个组29640户88920人,近几年来。依靠蔬菜产业增收脱贫的贫困户3724户。2019年,这些贫困户户平种菜收入15600元。

在脱贫攻坚的决战中,长阳154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主导产业。从海拔48.7m的向溪口,到海拔2259.1m的崩尖子,柑橘、茶叶、魔芋、木瓜、栀子、根艺、蔬菜,这七大产业随山峦起伏,顺沟壑纵横,为长阳人摘掉贫困帽子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花蕾。

摄影并文:李亚隆

分享

访问  :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