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个光棍和败家女同时骚动的神奇节日,最终以支付宝交易总额350亿的惊人数字终结了一日疯狂。如今,人们早已习惯用鼠标购买商品,商场变成了试衣间,人们在屏幕前为商品抢红了双眼,当我们抛开“网购”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所剩无几。
双十一”悄然间成为当代“四季歌”式的新闻操作,也是目前同题中最抓眼球的图片专题。《晨报周刊》的摄影记者杨抒怀一组《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专题照片令人兴奋。
看到这组作品,本能的会想到业内讨论比较多的关键词——摆拍。关于这个争议,08年贺延光写的博文:“卢广:为什么出错的总是你,”引发了一场论战。贺老师对卢广的几组作品存在的摆拍、给钱等行为提出了“掷地有声”的批评。严肃的抨击摆拍是“向那些卫道士们递上了一把刺向我们自己的匕首。”当然、委屈的卢广也对贺老师具体提出的质疑作出了正面回应和解释。
到底什么是摆拍,摆拍的界限在哪?由新闻事件及摆拍引发的媒体记者职业道德讨论的案例时而出现。 但是,如果我们能将摄影的表现手法清晰地分门别类,如同熟练地掌握写作语法一样的去掌握摄影语言,我想就不难理解,所谓“摆拍”与“真实”,“创作”与“造假”之间的临界点了。
而这组《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的作品,显然不是表现新闻事件的摄影作品。从已有的名词来解释,《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什么》是一组“插图新闻摄影”。而且作者在展示出网购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还剩什么”的问题。画面形式的创意和图片叙述语言的巧妙,令人眼前一亮。从19世纪40年代前的绘画插图到现在的数码影像,图像一直在与文字的博弈和自我蜕变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并且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图像语言形式、构成形式和组合形式。作者以罗列、叠加、重复的形式,不断强迫读者来思考并关注他主观设置的这个命题。
网络已经是现实生活无法回避的生活方式,也成为摄影人汲取广泛的营养的花园。在许多人认为“好题材难找”或者被“拍尽”的论调中,另一些摄影记者却用他们细心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不断用新鲜的摄影语言来作为讲述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的方式。为什么杨抒怀们总能找到命题和形象表达的对接点呢?这似乎是个难解的迷团。我也专门请杨抒怀写了点对题材的思考和如何执行的经验分享。
在这个题材中,杨抒怀借用了概念摄影、广告摄影的操作方法,再通过专题摄影讲故事的特点,将网购生活进行了记录和展示。从新闻摄影而言,人物、事件、背景等信息又一目了然。新闻摄影在现实运用中,其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宽泛。更多的年轻摄影记者也非常乐于接受各种“讨巧”的表现形式,而不拘泥于“陈规旧俗”。就新闻摄影史而言,传统的美国新闻价值观更多的强调内容和信息的传达,而欧洲新闻界却鼓励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事件时,强调发扬个人风格。两种不同审美观,无疑通过各种媒介深入到了当今一线摄影记者的脑海。
“培养与众不同且鲜明的个性对摄影记者相当重要。”从过往杨抒怀的作品来看,其不光具备了影像表现的个性和风格,而且还具备了媒体摄影记者所特有的“多面手”的能力。他不光在形式、题材、表现手法上“挖空心思”,还不忘在这组作品中调动裸背来“讨好”读者。我想,这不光是他的特点,也是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必要”生存手段。
如果把“荷赛”近年来所引领的“泛新闻摄影(暂时这么理解吧)”潮流当作一个新的新闻摄影时代,未来的媒体新闻摄影运用也将迎来一个更加自由的时期。
也或许,二三十年后,新闻摄影或许会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让尤金.史密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式的传统和经典又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眼前。
杨抒怀拍摄手记:
电商已经做到了非常强大,基本已经进入全民网购时代,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最近几年网购已经在无形间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朋友都网购,上到80岁的奶奶指挥儿孙帮忙购买,下到帮自己宝宝代购,吃穿住行简直无一不网购。像我自己如果离开网购的东西我恐怕就要裸奔了,双十一的惊人销售额最可以说明,有多少人在淘宝消费,每年淘宝的电子账单都会在办公室引起热烈的讨论,所以我一直想怎样把这个大家都有共鸣的东西拍出来呢。
我拍过快递员,拍过淘宝店主,但我一直觉得不理想,因为看到这些大抵也只是看到快递员的辛苦,淘宝店主的无奈,并不能体现出现在全民网购,疯狂网购这种现象,而且这个点大家都想的到每年都有人拍,所以我就想怎样才能做到让更多的人都深有体会呢。在有一天找衣服的时候突然想如果把网购的东西拿走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先翻了翻自己家里,结果就是我没衣服可穿,没有手机可用,连家里的小型家具也要消失了。问了身边的朋友发现果然拿走大家网购的东西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尤其花了20多万从淘宝选购装修物品的胖子,于是就决定拍一组假如你网购的东西都消失了。我想看到这组大家也许会看下自己想一下拿走网购的东西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网购者更有切身体会,因为数量最庞大的是众多的网购消费人群。
执行层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人,起初是想把他们的物品都搬到摄影棚拍但是操作起来会特别困难,有些人东西特别多,搬起来特别困难也很打扰拍摄对象不现实,只有取消。最后想到的是找一块白布,在拍摄者家中找一块大一点的房间,把物品都摆放进去,这样都在家里完成操作空间大,在就是我找的都是可以移动的物品衣服、鞋子、包包、等物品,因为有些电商冰箱等大件物品不会移动,一是麻烦、而是搬动不了影响第二张照片的对比。我计划是拍8——10组但是时间的关系目前只拍了7组,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点还不够丰富。
杨抒怀,男,1983年1月生,2004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专业。代表作品《6岁孩子的抗甲实录》、《宜黄钟家姐妹》。
吴俊松:男,《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
相关评论:
张小明: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组具有批判主义色彩的当代摄影作品。
陈小波:有灵性、有理想、有个性、有胸怀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