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面女——独龙族文化的活化石
独龙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仅6000多人,有 3000多人聚居在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其余1000多人则散居在周边。独龙江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文化落后。如今仅有的28名纹面女,最年轻的也已70多岁。
纹面女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族人中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为了免遭外族人的抢劫和侮辱。解放前,西藏察瓦土司经常到独龙江行劫,抢独龙人的财物和女人,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外族人的侮辱,女人们便把脸刺黑。另一种说法是独龙族妇女天生爱美,脸上刺花纹,是为了好看。
独龙族少女在十二三岁时纹面,父母摆一桌筵席,请来纹面师,在脸上用尖锐的竹签按一定图案刺出花纹,刺出血后,再涂上用浓绿的植物叶瓣浆汁和锅底烟灰一起搅拌成的黑汁。半个多月后,形成永久性的纹面图案,并伴随其一生。纹面女脸上的图案各不相同。
纹面女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及纹面女脸上奇特而神秘花纹,至今仍是难以解开的密码,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为拍纹面女 四进独龙江
2005年,王伶春第一次去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听当地人介绍了神秘的独龙江以及那里居住的56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独龙族,便萌生了走进独龙江,造访独龙族的想法。
2008年5月,王伶春第二次进入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还处于一年一度的大雪封山期。千百年来,高黎贡山的皑皑白雪要把独龙族的秀丽风光、古老村庄,连同独龙江的神秘,一起“冰封”半年之久。因此在历史上独龙江被称为“囚江”,居住在此的人们也被称为“囚族”。因为处于封山期,进独龙江乡的计划又一次落空,回到武汉后,查阅了有关独龙族的资料,决心要再进独龙江,拍摄独龙族原住民的专题。
2013年6月底,王伶春第三次来到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原计划第一阶段拍摄怒族,第二阶段拍摄独龙族,不料刚拍完怒族相机就出现了故障,只好返回昆明修相机。贡山县距昆明近1000公里,且交通不便,来回花费了5天时间。修好相机,回到贡山县城,当晚就买了次日清晨的汽车票,冒雨只身挺进独龙江。
独龙江雨季是泥石流和塌方高发期,山体滑坡,多处路段被冲毁,汽车在曲折蜿蜒的悬崖上盘旋,险境丛生。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难行程,终于进入了神秘的独龙江乡,在迪政当村和龙元村,王伶春采访了村里的6位纹面女。一次采访结束返回乡政府的途中,王伶春搭乘的农用车撞上山体不幸翻车,庆幸的是没有掉进独龙江里,但她身体受伤,拍摄16位纹面女的计划只好又一次搁浅。

大雨后公路塌方,进独龙江的车辆只得等待抢修
2014年7月,王伶春第四次来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历时40天。这次以拍摄独龙族纹面女为重点,深入到独龙江孔当、献九当、龙元、迪政当等行政村中的底格、熊当等十多个自然村,采访了18位纹面女和50多户原住民,留下了珍贵的独龙族纹面女影像,并纪录下了她们当前的生存状态。
点击查看摄影理论评论家丁遵新为本专题影像的题序
王伶春:
女 1953年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2003年开始学习摄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担任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工会主席、副教授。
作品多次在湖北省内展赛中入选、获奖,2011年在湖北省举办《猴的天地》联展,2014年《独龙人》专题在平遥《她的眼》联展。2012年—2015年,先后有作品在《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武汉晚报》等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