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大督:现为中国大画幅摄影俱乐部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2003年在北京举办《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中国摄影家访韩十人作品展》。
胸中藏万壑 一影一世界
——在大督摄影工作室采访赵大督
按照约定,8月7日下午两点,要和《人民摄影报》的吴平一起采访我国著名的大画幅摄影家赵大督。由于前一天晚上又是早上4、5点才休息,所以中午起来后,由于时间的紧迫,没有顾上吃饭,就往位于莲花池东路的华天大厦赶,结果还是晚了15分钟!
其实,认识赵老师已经好几年了,那是几年前在笔者老家的中国著名摄影家聚焦驻马店活动时,我们在一起了几天。后来,便只是在北京的活动中偶尔相遇.
让我们先走进 赵大督先生。
出生于1956年的赵大督,从小对中国的山水有着浓厚的爱好,但他并不是摄影专业的科班生,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材。20多年前的赵大督对摄影的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他与摄影的结缘,除去他自身的努力外,温柔贤慧的妻子是他的引路人。在70年代,赵大督遇到了生命的另一半后,便来到她的家乡北京。刚到北京,赵大督在北京师范大学经营小本生意,不久后被朋友请到北方工程公司从事业务主管,分管百货贸易。之后,他又在王府井、西单一带承包摊位,买卖各类服装。生意十分红火,这为赵大督带来积蓄。赵大督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摄影师,便在北京西城区宣武门大街开了一家摄影器材专卖店,以此结交摄影爱好者,交流摄影艺术。这使赵大督结识众多知名的摄影师以及全国一些画报、杂志、报刊的摄影记者们。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结伴到全国各地采风,让赵大督的摄影水平日益提高,摄影作品也频频获奖。
90年代初,赵大督成立了北京大督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并开始制作画册。1995年,赵大督私人出钱率先为全国100名知名摄影记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每人保额为4万元。该事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及全国5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1998年,赵大督联合一批摄影家成立了中国大画幅摄影协会,并当选会长。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200多名。1996年起,赵大督又开始拍摄中国100名书画名人,如周怀民、卢光照等等,并筹备出版画册。1999年,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中国风”档目播出了赵大督“书画名人.黑白肖像”个人专题片。同年,赵大督参加了99澳门回归大型画册拍摄,并荣获99澳门回归中国画、摄影作品展银奖,2000年,赵大督应邀参加用大画幅拍摄天安门城楼标语修砌工作,并受命翻拍了天安门的毛主席大幅画像。
十多年来,赵大督在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人民画报、时尚杂志、旅游等报刊杂志发表过数千幅精美作品,其中大都为风光和专题摄影作品。赵大督已出版了个人风光画册——《捕风捉影》和水乡专题画册——《千年乌镇》等10多种,不久前北京电视台“都市情感”栏目播出了赵大督的个人摄影专题。
赵大督离开家乡已有二十来年了,他曾感慨地对家乡记者说,他较少回温州,对家乡的山水很是想念,希望能更多回到家乡多拍拍家乡的风景。他还告诉记者,根据预定计划,他会在今年12月份来温拍摄泰顺的古廊桥。
让我们在看看赵先生的工作室吧。这里和他的作品一样,透出大气,疏朗,永远保持一种秩序的风格和氛围。更一如他的人生,十年一光景,十年一景致!瞬间转身,精彩提升,娱人娱己,峰顶揽胜。好个爽字,让赵先生占尽“风光”!
在他的工作室里,一进门便是,一景致的花格屏风,上面挂慢了赵老师南天北海的纪念品和他喜欢的收藏品,折转身,走进去,一间30多平米的充满摄影人情趣和追求的空间,让人感到了赵老师的深邃和专致!在右手是一排高高的立柜,中间一放胶片的冰柜把柜子分成了两个区域,一边放置镜头、机身等器材,一边是自己出版或者朋友送的画册、资料等,还夹杂着放了一些聘书、合影等等。在屏风的背后,也就是左手,安排着接待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当然摆设了好几部电脑,为了工作方便,赵老师还特意准备了一台专门做图书编辑用的苹果电脑笔记本。最里面就是他的并不是太大的办公桌了。从后面的大落地窗望出去,就是西客站方向了!
然后,再让我们走进赵大督先生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摄影情话,感受他的摄影情结。
“走入摄影这个行当,是缘于一种缘分吧。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本来经商的我有了整整半年的空闲时间来看完一整套有关摄影的电视讲座。在难以自抑的激情下,我买了一台天津产的东方牌照相机,从此开始了十余年与自然风光对话的摄影经历。
“从135到120再到8×10大画幅相机,从北京凝重的红墙到新疆浩瀚的沙漠再到江南古风依存的小镇,我在风与影之间流连,在山与水之间忘情,努力去解读它们的内涵,去表达它们的深刻。这应该是对极致的一种追求吧,在其中也潜移默化地雕琢着自己的性格,令本来对世事颇多苛求的我逐渐豁达开来。摄影使我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事情是不可预见的。你可以等待、应对、努力,但不应有任何的抱怨。只要你静下心来,体会环境的变化,寻找其中的规律,研磨拍摄的技巧,一切便自然而至,一切便顺理成章……
“众所周知,作为爱好而言,摄影是相对奢侈的。如果再想将这种爱好发挥至极致,更是要有所付出,才能有所获得。为了满足自身对器材过多的奢望,也为了给身边的朋友们做一点切实的贡献,我放弃了从事多年的本行而转入摄影器材的经营。如今摄影器材新品迭出,数字产品更是来势凶猛,但我仍保持着对8×10相机的钟爱。因为它所带给你的是一种感受极致的经验,所有你构想中的光与影,山与石都以一种最立体,最细腻的方式站立在你眼前,那种感受是许多摄影人梦寐以求而无比珍爱的吧。
“摄影带你跋山,带你涉水,也带你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些年来,我跑遍大江南北,边实践、边学习、边感受,拍摄了不少专题作品,但更让我珍视的还是过程,是拍摄途中充满人文意味的山风民俗,以及与一些熟识或陌生朋友的相聚时光。所有这一切,都让我在无数的遗憾中保持着一份对于极致的耐心和追求。”
(补贴于8月9日下午丰台小井)